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成绩单。数据显示,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3%。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宏观经济系副主任李新荣告诉记者:“这一数据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展现出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与活力,但同时也蕴含着诸多挑战与机遇,值得深入剖析。”
上半年经济运行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李新荣认为,上半年的有利因素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消费
市场逐步回暖、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在消费市场逐步回暖方面,上半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8.8%。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52%,成为增长的主动力。
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方面,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均快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同比增长速度。
李新荣表示,这彰显了我国产业升级战略的推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政策红利方面,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副院长王克提供了一组数据:2024年—2025年5月,“两新政策”(即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经济效益显著,带动约5.7万亿元直接消费,拉动2952亿元GDP增值。
李新荣说:“中央通过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大支持力度,2024年安排1500亿元,2025年上半年安排1620亿元资金,央地承担比例高达9:1。这些政策为经济回升提供了坚实支撑。”
值得关注的是,上半年“绿色消费”保持着市场热度。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介绍道,车市以旧换新政策引爆近期车市,效果特别显著。上半年,汽车生产1557万台,同比增长11%;新能源汽车生产687万台,同比增长36%,渗透率达44%。国内车市零售量增长年度预期需要从2%调高到6%。他期待未来能有长效的强力接续政策。
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除了消费,投资也是重要方面。
商道融绿董事长郭沛源告诉记者,绿色低碳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一方面,能源转型和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创造了大量的投资需求,每年预计达数万亿元;另一方面,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也在逐步提升,预计2030年规模将达15万亿元。
根据Carbon Brief报告,2024年,清洁能源行业为中国经济贡献了13.6万亿元人民币,占中国GDP的比重首次超过10%,推动了GDP增长的1/4。
关于绿色能源投资的关键作用,王克告诉记者,在广义的清洁能源口径下,投资总额从2022年的4.49万亿元增至2024年的6.82万亿元,增长超2.33万亿元、增幅约51.9%。其中,以“新三样”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品引领中国外贸动能。未来,中国清洁能源产业价值将进一步扩大,2025年的清洁能源投资预计会进一步增长。
上半年面临哪些不利因素?
“国内需求内生动力不足”。李新荣认为这是第一点。
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840元,同比名义增长5.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4%。但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45458亿元,同比增长5.0%。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221990亿元,增长5.5%。
李新荣分析,首先,这表明国家补贴政策对GDP增长的作用很大,但是居民的低消费倾向还在持续;其次,汽车补贴对整体销售额产生拖累,而新增的数码品类政策提振效果显著;再次,目前主要的消费补贴均聚焦于耐用品领域,平均换新周期均在3年以上,将预支明后两年的消费。
从收入来源看,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与财产净收入分别名义增长5.7%、2.5%。说明受房地产影响,财产性收入增长缓慢对居民收入增长产生拖累。
上半年面临的第二点挑战,李新荣认为来自全球需求波动冲击出口。
不过,上半年,不少企业在关税暂缓期“抢出口”,即在关税政策正式生效前,加班加点生产并提前大量出口,以赶在加税前完成交易,避免后续的高关税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全球经济疲软带来的不利影响,刺激了出口总额的增长。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217876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出口达130000亿元,增长7.2%。
此外,今年前半年,政府为了还债和解决地方隐形债务
问题,已经提前发放很多专项债券,发行规模直逼1.8万亿元,发行进度达到90%的高位,充分彰显前期发行的强劲势头,但也导致债务周期前置。下半年,政策要更有效、有为,把钱花在刀刃上,让这些钱真正发挥作用。
下半年可能面临哪些挑战?
下半年,全球经济复苏脆弱,地缘政治风险与贸易壁垒构成不确定性;国内居民和企业中长期预期偏弱,制约消费和民间投资意愿。
在这种背景下,李新荣认为,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在政策持续性、居民消费预期和出口稳定性方面。
他分析道,在政策方面,“两新” 政策额度在下半年的支撑力度可能走弱,需要新的消费刺激政策接续发力;在消费预期方面,居民财产净收入增长缓慢,影响居民财富效应,进而制约消费信心;在出口方面,随着关税缓冲期结束,出口企业“转出口”和“抢出口”难度加大,不仅出口受到冲击,进而影响相关产业的就业和居民收入,间接波及消费市场。
“转出口”指企业为了规避高关税或贸易壁垒,把原本直接出口到A国的商品,先出口到B国(通常是低关税或无关税的国家),再从B国转运到A国,以降低关税成本。这种做法也叫“迂回出口”或“第三国转口贸易”。
但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在加强原产地审查(比如要求提供更严格的供应链证明),以堵住“转出口”漏洞。中转国也可能加强监管。
此外,李新荣认为,上半年,出口端由关税暂缓期的“加快出口增速”“贸易结构优化”支撑,下半年或难以维持。8月1日,美国“对等关税”缓冲期结束后,政策窗口关闭,企业无法再靠“抢时间”避税。
全球还可能迎来新一轮关税风暴,中国部分出口商品的成本会上升,影响竞争力。与此同时,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需求可能减弱,高附加值产品的订单可能减少。
这些挑战要求我国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聚焦“新三样”等高科技产品出口,并完善风险对冲机制,在产业升级、市场开拓、规则对接等方面下好“先手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