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空气—气候—健康集成研究计划与交流平台(ARCH)2025年度会议暨报告发布会在
北京和线上同步召开。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加速演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阶段的背景下,会议围绕“从科学到行动:全球视野下的空气、气候与健康共治”核心议题展开研讨,旨在深化空气污染、气候变化与健康风险的协同研究,推动跨领域知识共享与
政策创新。
会上,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李振山表示,空气污染、气候变化与公共健康是当今全球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ARCH平台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己任,近年来,联合国内外顶尖团队积极推进空气、气候健康的交叉研究。过去一年,在集成研究、交流合作、科普宣传等方取得了一定进展。未来,ARCH平台将在加强基础研究、推动技术赋能等方面深化合作。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卫生与免疫规划司副司长李筱翠介绍,自去年ARCH会议以来,国家疾控局发布了《全国疾病预防控制行动方案(2024—2025年)》,这一方案不仅展现了国家在健康事业中的引领作用,也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5月14日,国家疾控局与中国气象局签署了气象与健康长效协作机制,确立“预防为先、优势互补、措施联动、服务公众”的工作原则,并制定涵盖联合政策制定、标准研制、风险预警、应急预案等全方位的任务清单,这一机制创新为我国部门协作树立了典范。
“未来,国家疾控局还将与环保、水利、农业等相关部门建立协作机制,构建覆盖气候变化各环节的联防联控网络。期待ARCH平台继续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新贡献。”李筱翠说。
能源基金会环境管理项目主任刘欣表示,自2012年《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增设PM2.5平均浓度限值,及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国空气质量改善、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著,初步实现减污降碳扩绿增长与健康保护的协同效益。
下一步,能源基金会希望推动ARCH在以下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是将健康引领和“十五五”期间减污降碳的战略规划目标、技术选择、管理措施进行全方位有机融合,并考虑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的协同
减排。
二是以健康为引领,推动四大结构转型升级迈上新台阶,既考虑可再生能源在推动化石能源减量上的健康收益,也考虑其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健康危害,推动
市场准入升级,确保产业全链条健康。
三是加强国际交流,分享我国以人为本,用健康中国、美丽中国战略引领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经验,推动全球南方实现环境、气候、健康和经济的共赢。
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计划(GAW)处长Paolo Laj,肯定了中国2013年以来通过大气污染物减排措施取得的健康效益。他提出,需研究极端高温与空气污染复合暴露的健康风险,并呼吁深化科学合作,量化新型气候风险,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明确信息,以应对未来挑战。
在主旨报告环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廖宏系统阐述了臭氧污染与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及其健康风险。在圆桌
论坛环节,多位专家分别围绕“新行动:空气—气候—健康全球协同治理”“新进展:空气—气候—健康全球科学证据”展开探讨。会上发布了ARCH平台《空气污染、气候变化与心理健康:全球科学证据》年度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