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国
碳排放权交易
市场覆盖
钢铁、
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正式落地,水泥行业的碳排放首次被推上全国碳
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
碳市场)的精准计量台。
这场关乎行业绿色转型的“大考”中,究竟哪些水泥企业需要“应试”?随着相关工作的逐步推进,答案正逐渐清晰。
碳市场实现对水泥熟料生产企业的全覆盖
据了解,水泥行业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均为
建材行业最大,排放总量占建材行业的84%。但不同类型的水泥企业,由于其生产的产品和工序不同,碳排放也不同。
据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科技总监、副秘书长石红卫介绍,根据《方案》要求,纳入碳市场的水泥企业仅管控化石燃料燃烧和工业过程产生的直接排放,不管控
电力和热力消耗产生的间接排放。我国水泥生产企业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含熟料生产及水泥制备工序,以熟料、水泥为最终产品的企业;第二类是仅有熟料生产工序、以熟料作为最终产品的企业;第三类是仅有水泥粉磨工序、以水泥为最终产品的企业,即水泥粉磨站,主要因使用电力产生间接排放。
“目前第一类和第二类水泥熟料生产企业共1000余家,其水泥熟料的生产是水泥行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直接排放占水泥行业碳排放量(直接+间接)的比重为97%左右。纳入碳市场的主要是这两类水泥企业。”石红卫说。
根据《方案》,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中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单位作为重点排放单位,会被纳入碳市场管理。
石红卫说:“按照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单位作为重点排放单位的要求,基本上所有的水泥熟料生产企业都能达到这个标准,可以认为,碳市场实现了对水泥熟料生产企业的全覆盖。”
“2.6万吨是水泥熟料生产企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基本要求。按照行业平均水平算,规模相当于年产3万吨—4万吨左右的水泥厂,基本覆盖了目前所有水泥熟料生产企业。”中国建材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
根据《2024、2025、2026 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重点排放单位名录制定要求》,水泥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名录仅包括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为3011的硅酸盐水泥熟料生产企业,不包括非硅酸盐水泥熟料生产企业。
根据《方案》,2024年是水泥行业首个管控年度,相关企业需于2025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约工作。
近日,各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根据《关于做好2025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已经在全国碳市场信息网上公布了水泥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录。
本报记者根据相关数据,统计了现已公布的2025年度重点排放单位数量,共计1001家。总体来看,云南省纳入企业最多,为82家,
四川省、
贵州省、
山东省和
河北省均超过50家,分别为65家、62家、57家、55家。
作为水泥行业纳入碳市场“一揽子”方案的研编单位,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不仅是
政策制定的参与者,更是企业加入碳市场的陪跑者。为兼顾稳定与发展,避免企业因对碳市场规则不熟悉而导致的经营风险,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为水泥企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纳入碳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领导要高度重视,认真学习贯彻“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政策
法规文件,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意识,组建碳排放管理团队,完善碳排放管理机制,提升碳排放管理能力,将碳排放管理融入企业运营管理战略、方针和目标,不断完善碳排放管理体系,以专业务实的态度全面做好碳市场相关工作。
二是准确理解水泥核算、核查“两指南”及相关要求和标准,掌握国家碳排放管理平台填报要求,准确及时做好碳排放核算及报告,按要求做好月度存证。同时,积极探索碳排放数字平台管理、二氧化碳在线监测、智能盘库等二氧化碳精准计量技术及装备,不断提升碳数据质量。
三是认真学习把握注册登记、交易、履约等相关规则要求及系统操作要求,配备有能力的
碳交易及碳资产专业管理人员,重视碳交易策略研究,按时足额完成清缴履约工作,不断提升
碳资产管理能力。
四是积极实施
节能、降碳、绿色、智能化技术改造,采用替代燃料、替代原料、能效提升等技术手段,不断降低碳排放强度,减少碳排放总量,最终实现降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