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生态环境领域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是如何支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 ...

2025-5-15 09:44 来源: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 |作者: 沈秀娥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科技正逐步融入生态环境监测领域,改变我们的监测方式,让我们的监测技术越来越智能化。尤其在大气环境监测领域,为了满足更加精准和精细的管理要求,更加有力地支撑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我们主要从三方面开展了技术创新,有力支撑了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一是在监测感知方面,充分运用传感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传统监测数字化赋能,构建了“天上看、地上巡、数据联、电量核”的智能感知体系,打造大气环境监测的“天罗地网”。比如,我们建立了遥感智能监测技术体系,通过卫星遥感与 AI算法结合,实现裸地、农膜等10余类目标的智能识别,解译效率较人工解译提升1倍以上,让大范围监测更高效。同时,针对产业园区VOCs无组织排放,建立“边走航边溯源”的走航技术体系,精准定位并消除80%的排放高值点位,解决传统监测难题。充分利用OBD、用电、视频等智能手段,实现移动源、工业源、扬尘源的远程实时在线监测,让污染排放“看得见、追得上、管得住”。

  二是在精准监管方面,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挖掘等技术,依托数据融合和算法创新,动态追踪污染的高值冒泡、超标排放和违规行为,全面支撑非现场监管。面对大气污染精细化治理的需求,自主研发了单车排放超标、企业产治污不同步、施工工地扬尘等20余类问题线索挖掘算法,精准锁定污染源违规的各类问题,实现污染“问题、时间、区位、对象”的精准识别和追踪。依托“三监”联动机制,线索通过平台流转至监察执法部门,指引精准查处问题,实现问题的闭环管理。

  三是在决策支撑方面,紧跟时代浪潮,研发“三监”联动大模型,加速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引入DeepSeek,形成“实时数据调用+智能推理”双驱动的先进架构,实现了问数、问答、问诊的智能化支撑,可快速查询专业监测数据,可智能解答监测技术问题,可智能生成现状评估、成因分析、预测预报、溯源分析一体化的问诊报告,成为监测智能化的重要标志,也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更加直接和智能化的支撑,总之,我们通过构建大数据底座加智能算法加大模型的精准溯源技术体系,有力支撑大气精准治污。

  未来,我们将以“三监”大模型的全面升级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天空地移智”的监测网络,加大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深度应用,更加有力地支撑美丽北京建设。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