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能源,但它的价值,远不止于燃烧发电。1克煤炭,如果直接燃烧,只能释放大约7千卡热量,价值不到1分钱;但如果通过现代煤
化工技术,转化为高端润滑油,它的价值将增长几倍甚至几十倍。从“按吨卖”到“按克卖”,背后依靠的是新技术、新工艺,更是一场产业模式的深刻变革。
眼下,
山西太原用上了氢能
公交专线,跑起来既安静又平稳,成了市民绿色出行的新选择。
供给这些氢能公交车的能源不是靠电解水制得,也不是从天然气中提取的,而是来自化工企业产生的工业废气。在山西省清徐县的精细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一家企业提纯的氢气可以达到99.999%的超高纯度标准。
4年前,这家企业率先“吃螃蟹”,探索出一条技术新路径——通过分离氢元素和氧元素,从焦炉煤气中制取高纯度氢气,并打通了从工业废气回收、制氢提纯、储运加注,到氢能公交等应用场景的完整产业链。
在煤化工行业,通常每生产一吨焦炭,就会产生300至500立方米的焦炉煤气。过去,以煤焦油、焦炉煤气为代表的副产品,曾经是让焦化企业头疼的大
难题,不仅难以利用,还带来高昂的环保治理成本。而如今,它们已经“华丽转身”,成为园区企业争抢的“香饽饽”。
这套总长超过80公里的密集管网系统,专门用来输送焦炭高温炼制过程中产生的煤焦油、焦炉煤气等28类副产品。园区企业实现互联互通,统一回收、统一利用,焦化副产品的回收率已经接近100%。
以前这家企业没有焦炉煤气制甲醇工艺时,宝贵的能源只能被直接烧掉,业内称作“放散”。不仅资源浪费,还对环境造成了很大污染。而现在,企业不仅能把焦炉煤气充分利用起来,每年还能生产出30万吨甲醇。下一步他们打算用甲醇制作锂电池用的电解液。
据统计,2024年,我国的工业甲醇产量高达9184万吨,占全球总产能的60%以上,这其中,煤制甲醇的占比又高达70%至80%。作为我国的煤炭资源大省,山西在甲醇燃料的开发与利用方面一直走在前列。
除了制取氢气、合成甲醇之外,焦化副产品的深加工还延伸出了更多高附加值的新材料,比如针状焦、碳纤维等。像针状焦是制造动力电池负极材料和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的关键原料,
市场价格动辄上万元一吨,优质品种甚至可以按克计价 ,这种“黑色黄金”成为支撑新能源、精细化工、高端制造的重要原料。
针状焦的原材料就来源于炼焦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煤焦油。煤焦油,过去往往被简单处理或直接外售。如今,还有的企业利用煤焦油生产出各类炭黑产品。炭黑掺入到橡胶里面,能提高轮胎的耐磨性能跟补强性能。
在炭黑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氢气和甲烷等可燃气体,这家企业也没有浪费,它们被回收用来发电,推动能源的循环利用。
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延伸,一块煤正在被“吃干榨净”,从单一供能走向全链条循环,从传统原料跃升为高端制造、绿色低碳的新支撑,不仅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也为煤化工行业探索出一条绿色转型、可持续发展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