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新华社 徐骏作
据记者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获悉,赤道中东太平洋2014年10月形成一次新的厄尔尼诺事件,在今年春夏季将继续维持。这次厄尔尼诺事件已经导致全球气候出现一些异常。受其影响,今年夏季,我国可能出现“南涝北旱”:江淮流域和江南降水可能会比常年同期偏多,局部出现洪涝灾害,而华北干旱较重。
海水温度变化会影响大气环流
地球表面由71%的海洋和29%的陆地组成,海水表面温度的变化,可能会使大气环流发生变化。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持续偏高或偏低,就可能会出现“厄尔尼诺”或“拉尼娜”现象,进而通过海洋和大气的相互作用影响全球气候。
“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圣婴”的意思,特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中东部的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偏暖现象。反之,则称为“拉尼娜”(西班牙语“小女孩”“圣女”)。厄尔尼诺事件一般2至7年发生一次,是当前科学预测气候趋势时重点考虑因素。
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2014年5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迅速上升,比常年同期偏高0.5℃,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到了10月,海水表面温度已连续6个月比常年同期偏高0.5℃以上,标志着一次新的厄尔尼诺事件形成,“圣婴”再次到来。
1997—1998年,发生了1951年以来最强的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引起全球气候异常,一些国家和地区暴雨频繁,洪涝成灾,一些国家和地区却高温少雨,遭受严重干旱。那次强厄尔尼诺事件至少造成两万人死亡,全球经济损失高达340多亿美元。1997年夏,我国北方出现了罕见的大范围持续高温天气。1998年夏季,我国长江流域发生了全流域性大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