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碳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存在哪些挑战
但深圳碳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存在挑战,即要进一步做大,就要考虑如何突破区域性市场的藩篱。这也是中国碳交易的阶段性瓶颈。各地碳交易市场的封闭运行,已成为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最大阻力,因此中央政府确立全国七个试点地区后,转向致力于发展全国碳交易市场。2014年中国碳交易的七省市试点二级市场成交量,共计1383.59万吨,虽有一定的质的飞跃,但与欧盟的碳市场相比则偏小,也与我国这一世界碳排放量最大国家的实际情况不符,欧盟的碳配额(EUA)交易量2013年就达到86.5亿吨。
目前看,业已试行的
北京碳市场跨区交易,效果不理想。2014年7月,北京市公布的《碳
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北京将适时开展跨区域碳交易。2014年12月18日,北京市与
河北省承德市正式启动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以林业
碳汇形式成交3450吨,但随后京冀两地的碳交易进入停滞。根源在于两地碳交易跨区的市场化基础薄弱,河北的参与主动性低,其主要谋求碳配额的“供给方”,从
减排中获利。而北京地区的城市环境情况本不容乐观,碳交易的市场价值导向,会导致河北山区的碳排放单向输送到北京,这与北京的控排目标不相符合。比如,京冀首单的成交均价为38元/吨,较北京本地的碳价格低了19元/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