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供应链金融的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是供应链的全链条信息化正在进行,二是金融服务越来越重视交易数据和行为数据的收集和挖掘,三是平台建设越发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依托供应链,构建“1即N、N即1”的金融服务生态圈,以“数据质押”为核心开展综合服务将是大势所趋。
银行供应链金融环境出现新变化
一、客户行为转变:供应链全链条信息化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供应链全链条信息化具备了技术上的可行性。竞争态势的发展使得核心企业有了供应链全链条信息化的现实需求。为了优化供应链关系和流程、整合相关业务、提高企业竞争力,核心企业利用信息系统将供应商、分销商和终端消费者衔接在一起,从而在全链条上形成一个多方无缝对接、界面可视统一、信息实时共享的电子作业平台。在内部,全面推行ERP信息化管理。如:在制造业领域,比亚迪汽车2001年还只有一套简单的MRP(物料需求计划)系统,所有审批单据都是纸质的,而现在其已经整合供应链管理,实现了OA(工作流)与ERP的整合,达到信息共享、流程细化、透明的效果。在农业领域也是如此,新希望乳业正上线企业ERP系统,通威集团将升级ERP系统,拟通过在线订单、配送、资金清算等系统信息化,实现对物流、信息和资金流的全程掌控,提升对销售、准入、评级和精细化管理水平。
在外部,搭建与上下游无缝连接的网络服务平台。如:以农业领域为例,2014年4月末,新希望与京东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将在“以互联网思维对传统农牧产业进行升级改造”等领域形成广泛的优势互补,为农牧产业链上各方主体提供以电商为中心,物流及金融为两翼,信息和技术为支撑的综合农牧产业服务平台。新希望下游经销商已逐渐告别手工和电话订单模式,开始通过电商平台实现网络下单订货。通威集团也于2014年9月正式上线“全农惠”生鲜网上商城。
二、新型质押行为:“数据质押”
在供应链全链条信息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依靠交易数据进行金融服务的新型融资方式。以农业为例,在
四川有银行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业合作,以供应链中数年积累的真实交易数据为评级和授信的主要依据,服务其广大下游农户,希望借此弥补涉农贷款风险短板。总体来看,融资的各个环节皆以真实的交易数据为基础和核心。第一,核心企业根据下游农户积累了数年的真实交易数据(客户的合作年限、历年销售额、销售潜力和客户评级等)推荐优势的农户。第二,银行同样根据上述数据,通过网络融资平台系统筛选,进行评级和授信。这种做法可归纳为以“数据质押”为核心的融资方式。在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方式下,有三大类融资形式:应收账款、存货和预付款融资,其分别以应收票据、存货、本票为质押品。而在掌握了足够长度的、可持续、完整的真实交易数据和行为数据条件下,则可采用经过挖掘的真实交易数据和行为数据替代以上三种传统的质押形式,称之为“数据质押”:即运用大数据分析,以交易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够交叉验证的真实交易数据和行为数据进行评级和授信。
其实,当前所有以数据为基础的互联网融资活动,都有数据质押的特征,其都是以真实的交易数据或行为数据为基础对客户开展金融服务。如:阿里小贷利用阿里巴巴、淘宝和支付宝等电商平台的无缝连接,将客户积累的交易数据、行为数据和信用数据引入网络数据模型,通过交叉检验技术和
第三方验证判断客户信息的真实性,将客户的行为数据映射为客户的信用评价。美国著名P2P网贷平台lending club与社交网站facebook进行对接,获取客户的行为数据,作为信用评级的重要依据。“数据质押”使银行的服务回归到了交易本质,其能从多个方面获益:一是摆脱了“开当铺”的传统模式,并实现了风险可控。二是无需核心企业对其上下游中小企业进行信用捆绑,大大降低了因核心企业而产生的系统性风险。三是能够根据交易数据和行为数据,对服务对象设计有针对性的综合金融服务。四是服务的对象可大可小,使得普惠金融能够扎实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