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京津冀规划台前幕后

2015-4-6 12:17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三地微妙心态

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一直不平衡。

2015年全国两会上,民进中央在《关于缩小落差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提案中指出,如不尽早补齐短板,三地协同将受到掣肘,也将“导致京津都市臃肿、生态恶化进一步加剧”。

上述提案认为,京津冀环保协同目标难以实现的根源,一是两大直辖市具有独特行政资源,兼得国家扶持政策优势,而河北作为承载区,服务多于合作;二是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区域内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不足,以及三地享受国家不同产业政策而产生的较大落差,严重制约了生产要素的有效流通,三地发展不平衡加剧的趋势一直未根本扭转。

2014年9月,农工党中央调研组赴河北调研发现,目前,河北人均期望寿命比京津地区低4至5岁,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北京的41.2%,其城镇化率只有49.3%。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采访中亦发现,在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下,三地努力求同存异,但仍有些心态各异。北京主要需要河北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而天津一心一意向东发展滨海新区;河北则希望得到京津的资金、项目和人才。三地虽有合作意愿,但各自需求并不契合。

北京和天津,多年来都有建设“金融中心”的雄心,天津和河北,也都有一颗勃勃的“海洋之心”。天津认为河北与北京的产业转移工作搞得风生水起,产业转移光说河北,不提天津。港口通道建设也总是在讲秦皇岛港、京唐港、曹妃甸港和沧州港,忽略了天津港这一老牌国际化大港。天津认为自己稍显尴尬。河北则认为,天津利好很多,滨海新区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自贸区战略、“一路一带”交汇点等重大政策叠加,河北则是政策洼地。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提了几十年,河北认为自己一直备受冷落。

“以前都是河北一头热,北京、天津老觉得你找我是应该的。”河北一位参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招商工作人员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现在正在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尤其是北京方面积极性高涨,把任务分解到各个相关部门。“从政府部门到企业,都主动来河北考察。”

招商之余,许多人谈及习近平总书记的河北情结,有最高决策层背书,“做好对接,是在给总书记交答卷”。

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得知,2015年北京市政府有超过20个市级部门以及16个区县将承担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任务。根据分工方案,总共216项任务被分解给各个主责部门,每项任务均由市长或副市长牵头。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