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进入关键期

2015-4-1 09:49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如何认识气候变化问题对中国发展战略的影响

气候变化问题对中国是个发展或发展路径问题,事关重大。中国从自身发展战略和人民根本利益出发,一直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原则坚定与策略灵活相结合,参与所有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并积极推进双、多边气候合作。中国的原则坚定主要体现在两个不变:1.减排义务不变,坚持中国现阶段不承担任何强制性减排义务。中国经济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车道”,这是中国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来源。中国城镇化率不到50%,人口峰值估计是16亿,之前将持续增长。中国经济和人口发展现实决定了,无论中国能源消耗强度怎么减少,其排放总量在达到峰值前将继续上升。2.反对将气候变化与其他问题挂钩立场不变。如近年国际气候谈判开始涉及碳关税问题,发达国家利用国际贸易关税问题,加大对中国的减排压力。欧盟已单方面向进入欧盟国家的航空公司强征“二氧化碳排放税”。

虽然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第一排放大国,但是中国依然是个发展中国家,按照联合国标准还有一亿多贫困人口。而且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重要性有目共睹,近五年中国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超过20%。2015年全球经济如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的那样增长3%,则中国经济增长占其三分之一,也就是全球GDP的1%。何况中国这些年来在能源消耗强度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排放总量上升速度大大趋缓。再说,中国在向世界大量输出消费品的时候,实际上既承担了其他国家的排放量,还造成对自己环境的沉重压力。中国是有大国风范的,在这方面讲得少。

因此,对中国发展来讲,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至关重要。对西方将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挂钩的趋势需要早做准备,积极应对。

近年来,中国既“双坚持”,也在气候领域采取更为开放、合作的态度:一是参与清洁发展机制(CDM)。国际碳市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降低全球减排成本,CDM实质是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是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双赢的机制;二是参与国际技术开发和合作机制。有效的技术推广机制将促进互利共赢的技术合作;三是制定、推进一系列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鼓励节能和开发可再生能源。

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同样将包括在气候变化方面与周边国家加强合作,如共同防治沙尘暴、酸雨和环境污染等。

对马尔代夫等受气候变化影响最直接的小岛国,以及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等经济落后、生态脆弱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对外援助可考虑适当向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倾斜,给予它们资金和技术援助,以树立我国国际形象,团结更多发展中国家支持中国气候变化立场。

中美是排放大国,处于气候变化的两端,两国合作对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十分重要。众所周知,2009年底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正是因为中美坚持寻求各方都能接受的妥协方案,才避免了大会彻底失败的尴尬局面。2014年11月12日,中美在奥巴马总统访华期间在北京发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美承诺2025年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26%~28%。中方承诺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升至20%。

可以肯定,巴黎会议要取得成功,同样离不开中美的密切合作。目前,气候变化谈判进入最后的谈判阶段,博弈会十分激烈,需要各方发扬“同舟共济”精神,根据各自实际做出妥协和合作,以达成各方都能接受的新全球协议。

(作者:何亚非,系国务院侨办副主任,外交部前副部长、G20Sherpa)
1234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