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大脑指挥绿色革命:极端天气下的“双化融合”路线图

2025-7-16 10:00 来源: 中国环境 |作者: 王善仙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极端高温、干旱、暴雨等灾害性天气事件已在全球范围内从偶发事件变为常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应对极端气候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避免陷入“高温—高碳”恶性循环的必然选择。采取有效措施构建起绿色低碳发展与数字化智慧治理深度融合的协同应对体系,能够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有力支撑。

绿色低碳发展与数字化智慧治理融合有待深化

当前绿色低碳发展与数字化智慧治理需要进一步融合,绿色化与数字化“两化融合”深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数字化赋能绿色转型的协同机制不完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优化能源配置、工业节能减排、城市绿色治理等领域分散应用,缺乏统筹规划。智慧电网、智慧城市、智慧工厂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独立,缺乏系统性的绿色低碳导向,产生的数据对绿色决策的支撑作用有限。一些企业存在数字化改造与绿色转型“两张皮”现象,协同效应不明显。

二是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智慧化水平有待提高。现有城市绿地、口袋公园、“海绵城市”设施多采取传统管理模式,智能监测和调控能力有限,在缓解热岛效应、降低局部温度、为市民提供避暑空间等方面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智能建筑发展较快,但与城市整体能源管理结合不够紧密,建筑能耗数据难以集中分析,区域建筑碳排放管控能力不足。智慧交通系统建设以缓解拥堵为工作重点,与绿色出行、充电设施管理等协同不足,电动汽车充电桩智能化程度有待提高。

三是智慧化政策协调与绿色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现有绿色低碳政策仍缺乏系统性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驱动的效果评估机制,未能实现动态调整和精准施策。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持续扩围的同时还有待提高数字化水平,建立起智能化的交易监管和风险防控体系。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已应用于碳交易、ESG投资等绿色金融领域,但与AI、云计算等技术的深度融合不够,缺乏智能化的风险评估与数据共享机制。促进绿色消费的政策体系已初步建立,但与智慧化消费场景结合不够紧密,缺乏有效的数字化激励引导机制和消费者参与绿色低碳行为的智能化奖励体系。

四是智慧治理人才队伍与绿色发展需求还不匹配。当前兼具数字技术和绿色低碳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相对稀缺,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数字化素养和新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绿色智慧治理人才培养方面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有待完善,相关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尚需加强。

推进“两化融合”的建议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与数字化智慧治理协同应对高温极端天气要坚持“数字赋能、绿色导向、协同推进、创新驱动”,统筹推进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模式创新、政府治理与社会参与,加快形成绿色化、智慧化高效协同的治理新格局。

一是推进数字技术与绿色低碳转型深度融合。建立跨部门跨领域协同推进机制,整合能源、工业、交通、城市等多领域数据资源,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优化能源配置、工业节能减排、城市绿色治理等领域的系统集成应用。支持建设“工业互联网+绿色制造”示范工厂,推广能耗设备智能监控、生产工艺优化调控等应用,实现碳足迹全流程追踪和节能减排精准控制。加快智慧电网、智慧城市、智慧工厂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协同建设,在“东数西算”中优先布局可再生能源供电的数据中心,推广“光伏+储能+算力”模式,强化绿色低碳导向。建设城市信息模型平台,整合建筑、交通、能源、生态环境等数据,提升数据对绿色决策的支撑能力。推广数字化碳管理系统,利用区块链、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碳排放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并将ESG数据纳入企业绿色发展评价体系,推动企业建立数字化转型与绿色转型一体化推进机制,强化协同效应。

二是推进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和智能建筑升级。推动城市绿地、口袋公园、“海绵城市”等绿色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建设统一的监测与调控平台,实现对喷淋降温、植物浇灌等措施的自动响应,充分发挥缓解热岛效应、为市民提供避暑空间的作用,提升高温天气下的生态调节和服务能力,提高城市在极端高温天气下的韧性和宜居性。推广智能建筑管理系统普及,实现建筑能耗实时监测和智能调控,提高建筑能效水平。建设城市建筑能耗监管平台,集成智能建筑数据,形成区域建筑碳排放动态管控体系。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和建筑储能系统智能化应用,推动建筑从单一能源消费者向生产与消费双重角色的产消者转变。完善智能建筑标准,将低碳要求纳入新建智能建筑评价指标。加快智慧交通与绿色出行体系建设,完善充电桩智能调度和负荷管理功能,推动智慧交通与绿色出行、充电管理等深度融合,充分支撑城市低碳转型和居民绿色出行需求。

三是完善智慧化绿色低碳政策支撑和激励体系。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政策效果评估机制,动态监测绿色低碳政策实施成效,提升政策调整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加快碳市场数字化升级,运用区块链等技术强化碳交易数据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完善智能化交易监管和风险防控体系,增强碳价格信号引导作用。推动绿色金融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创新设计“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产品,提高绿色金融服务效率,增强风险管理能力。完善ESG投资数据共享和智能化风险评估机制。实施绿色智能消费促进行动,推动汽车换“能”、家电换“智”等绿色消费与智慧化消费场景深度结合,健全数字化激励和智能奖励机制,增强公众参与绿色低碳行为的积极性。建立智慧化绿色采购平台,扩大政府绿色低碳产品采购规模,完善绿色金融评价和激励机制。

四是加强智慧绿色治理人才队伍建设。推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完善数字技术与绿色低碳相关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培养兼具数字技术和绿色低碳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各级干部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运用数字技术推进绿色治理的实际操作能力。健全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完善人才激励政策,为智慧绿色治理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