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排三氟甲烷(HFC-23)需要凝聚全球共识

2023-12-1 09:36 来源: 邯郸市生态环境局

臭氧层,地球上生物生存繁衍的“保护伞”,能够吸收大部分对人类有害的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生物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为了保护相对脆弱的臭氧层免受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以下简称《蒙特利尔议定书》)于1987年通过,1989年1月1日生效,已走过三十多个春秋。截至2023年10月,缔约方已达198个。

近日,《蒙特利尔议定书》第三十五届缔约方大会(MOP35)在肯尼亚内罗毕召开,各缔约方共通过27项决定。同时,为支持发展中国家实施《蒙特利尔议定书》,大会通过了2024—2026年多边基金增资计划,总金额约10亿美元,成为该基金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增资。

然而,在各国紧密团结合作的氛围下,仍有个别西方新闻机构频繁炒作,将焦点转移到我国,试图污蔑并扣上“异常排放污染气体三氟甲烷(HFC-23)”的帽子。但事实真相究竟如何?答案是:再华丽的辞藻、不实的抹黑终究也抵不过真实的数据。

履约三十余年,五大类消耗臭氧层物质全面淘汰,减排效果显著

《蒙特利尔议定书》是影响力深远的国际环境公约之一,更是全球共同行动保护地球环境的典范。在各缔约方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30多年来已经成功淘汰了超过99%的消耗臭氧层物质(以下简称ODS),臭氧层有望在40年内恢复。

1991年,我国政府加入议定书,并相继接受了其框架下所有修正案。30多年来,我国切实履行了议定书规定的各项国际义务,兑现了履约承诺,先后实现了全氯氟烃、哈龙、四氯化碳、甲基氯仿和甲基溴五大类ODS受控用途的全面淘汰。目前,我国正在淘汰最后一类ODS含氢氯氟烃。经过30多年不懈努力,我国累计淘汰ODS生产和使用量约62.8万吨,占发展中国家淘汰量一半以上。研究报告显示,1991到2020年的30年间,我国在淘汰ODS过程中累计避免约26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温室气体排放,减排成果显著。这一个个真实的数字,都与我国全方位降碳减排工作的推进密不可分。

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不断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深入开展国际合作,建立健全履约机制,逐步实施行业淘汰,30多年来,我国已逐渐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议定书履约道路,为全球履约工作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为环境国际合作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可借鉴经验,这些都是某些西方新闻机构不能磨灭的事实。

密切跟踪、“贷款”谴责,个别境外媒体抹黑意图暴露

三氟甲烷(HFC-23)是什么?为何会被个别西方新闻机构如此关注?如果梳理有副产HFC-23的国家,就不难发现其意图。三氟甲烷是二氟一氯甲烷(HCFC-22)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因其是无意副产产生,因此,《蒙特利尔议定书》要求它必须尽可能销毁,不得排放,它也是议定书唯一一个管控排放、需要报告排放量的物质。数据显示,全球有副产HFC-23的国家主要有中国、美国、俄罗斯等12个国家,其中我国HFC-23的产生量占全球的85%以上,因此如果以HFC-23的排放情况做文章,中国则是讨论绕不开的焦点。

个别西方新闻机构声称,2022年韩国济州岛Gosan大气监测站附近采集的空气样本中,三氟甲烷浓度较高,污染源疑为中国。

HFC-23排放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早在2015年,现为浙江大学研究员的方雪坤等就利用韩国和日本观测数据反演中国东部和全球的排放量,研究认为2012年之前中国东部的HFC-23排放量与监测反演计算结果基本一致,但全球基于监测反演的排放量高于发达国家等报送到气候变化公约秘书处的数据。

方雪坤表示:“在MOP35会议期间,《蒙特利尔议定书》科学评估小组(SAP)评估报告指出,全球HFC-23排放存在变化,且发现2021年数据有所下降。《蒙特利尔议定书》技术与经济评估小组(TEAP)的评估报告也指出,高分子氟聚合物生产过程会副产HFC-23,HFCs的替代品氟烯烃(HFOs)也可能降解为HFC-23。此外,由于半导体行业的快速发展,HFC-23作为刻蚀剂的用量也在逐年增加。《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方大会科学和技术评估报告及有关决定已明确表明,HFC-23排放来源存在复杂性和科学未知性,仍需继续研究。”

个别西方新闻机构文章同样提到,一些专家表示,导致气候污染物浓度升高的排放量和排放源仍然未知。文章提及一位熟悉Gosan大气监测站空气采样和分析的韩国研究人员拒绝发表评论,并要求不要透露姓名,因为这些数据还只是初步的。在此情况下,文章仍以中国是否在排放气候超级污染物为标题博眼球,是否是在没有查清缘由的情况下“贷款”谴责?

出台排放管理政策文件,中国正着力推进三氟甲烷减排

在MOP35闭幕不久,COP28召开前夕,个别西方新闻机构再次拿一两年前缺乏精确溯源分析的“数据”大做文章,以博眼球的文字内容,发布在这样微妙的时间点,背后动机一时间还难以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一直以来,中国政府在三氟甲烷减排工作上持续发力。

北京大学胡建信教授早在2003年指出了HFC-23排放控制问题,他参与了全部中国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立项审查。他表示:“作为发展中国家,依据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和国家自有资金,我国HCFC-22生产企业在2006年到2019年焚烧减排HFC-23分别为4.35万吨和6.53万吨,折合15.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接近《京都议定书》设定发达国家2008—2012年年平均减排量,这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还透露,“过去三年国内数家研究机构合作开展了HFC-23来源研究,并取得初步研究成果,可以为解释HFC-23来源提供科学依据。”

不仅如此,我国还及时出台了HFC-23排放管理政策文件。2021年9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控制副产三氟甲烷排放的通知》,根据《基加利修正案》履约新要求,明确规定自2021年9月15日起,HCFC-22或HFCs生产过程中副产的HFC-23不得直接排放。

这份文件从强化主体责任、鼓励企业技术升级、落实监管责任等多个方面做出要求。《关于控制副产三氟甲烷排放的通知》明确提出处置和数据报送要求,同时鼓励企业开展生产技术革新和升级改造,降低HFC-23副产率,开发推广将HFC-23作为原料用途的资源化利用技术,为HFC-23处置提供更优解决方案。此外,还依法明确了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履约监管责任,要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监督和协助企业落实HFC-23管控规定,并对违反规定的企业会同有关部门依法予以查处。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是我国履约技术支撑单位,中心有关负责人说:“自《基加利修正案》在我国生效以来,生态环境部每年组织第三方机构对每一个企业的HFC-23开展排放核查,及时向国际报送数据。并且认识到焚烧处置HFC-23的不可持续性,积极推动中国企业研究开发资源化技术,该转化技术正在推动实施工业化,有望为发展中国家HCFC-22生产企业寻找可持续的减排出路,也有机会为发达国家企业提供减排出路。近期,生态环境部还将出台《HFC-23排放核算方法和报告技术规范》,为量化计算HFC-23排放提供科学数据。”

《蒙特利尔议定书》通过30余年,提供了一套通过严格的全球措施来逐步淘汰臭氧消耗物质的实用方法,并且一直依靠科学和技术的研究与支持,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环保条约之一。当前,在面临各种全球性风险和挑战的背景下,各缔约国应当顺应时代潮流,谋求共同发展、团结协作,保持恒心和耐心,只有这样,才能为子孙后代创造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美好未来。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