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易纲在博鳌齐发声:金融机构光做到自己低碳是远远不够的!

2023-3-30 10:08 来源: 华夏时报 |作者: 张智

  3月29日,博鳌亚洲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和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全国政协第十二届副主席、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并肩而坐,时不时耳语一下。

  让两任行长不断交流的,是在世界能源格局不断变化的情况,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下,我国金融业能为平衡安全实现碳中和、碳达峰,发挥出怎样的力量。

  “在国际合作方面,气候变化是国际问题,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必须全球大家一起来碳减排。”易纲表示。

  不过,周小川注意到,现在气候变化问题面临某种困境和挑战。

  “去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大家觉得那个共识的程度不是太高,各国都感到了困难。因为去年全球有一些地缘政治冲突,叠加能源危机等等各种问题,一些政府和企业并不是把碳排放放到最高的优先级上,他们如果有其他的优先事项,碳排放的优先级会适度地下落。”周小川在论坛上表示。

  当前,在减排方面,一些国家倾向于使用价格型工具,有一些国家更多地采用非价格的政策措施,在周小川看来,这并不是完全分开的。价格型工具并不只是二氧化碳价格本身,碳税、补贴、免费配额的发放都是价格型工具,非价格型工具则是靠计划,靠政府指导等。

  “有人认为一些目标是相互冲突的,是根本不可能协调的,其实除了个别的目标相冲突,多数的目标是可以协调的,既要考虑安全、增长、公平,同时又要去实现1.5度或2度的目标,并且把它分解为各个年度,这用到价格型工具是可以实现的。”周小川表示。

  在他看来,碳中和过程中,金融机构光做到自己的低碳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是否用投资、信贷以及其他金融活动,帮助企业实现零碳的发展。

  在这点上,中国已经走到了前列。

  央行数据显示,2022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2.03万亿元,同比增长38.5%,存量规模居全球第一。22万亿人民币,相当于整个贷款余额的大约10%,不仅如此,我国的绿色债券也超过了2.5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速也很快。

  “我们想用人民银行的激励机制支持工具用绿色贷款用绿色债券的综合的金融方面的支持工具,支持实现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易纲表示。

  据介绍,人民银行推出了碳减排支持工具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对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的技术项目进行支持;第二类,对煤炭的清洁利用进行支持,均是在2021年11月推出的,去年是执行这两个工具的完整年,效果显著。

  不仅如此,人民银行在最近这些年一直都在和国际的同行做这方面的工作,比如说在G20框架下有一个G20绿色金融工作组,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和美国财政部牵头。这个工作组在过去三年完成了许多重要的工作;比如2021年完成了G20可持续金融的路线图,这个路线图最后在沙特利雅的峰会上得到了通过。

  2022年,这个工作组完成了G20转型金融的政策框架,引导市场的资金支持碳减排,这个政策框架也得到了去年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G20峰会的通过。

  “今年我们工作组的工作主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相关的融资措施,也为今年的G20提供完整的政策措施、路线图和时间表。”易纲表示。

  “金融业有很多市场都是有金融特性的,未来的碳市场和碳市场所涉及的一些衍生产品的发展和监管,都是金融界非常擅长的领域,它应该帮助把碳市场建设好、运行好,同时使碳市场给出的信号实现多个目标和多种工具之间的最优协调。”周小川表示。

  当前,和欧洲方面合作,人民银行和欧委会成立了一个联合工作组,共同制定绿色金融的共同分类的目录。

  据了解,目前全世界各个地区对绿色金融的定义和分类目录不一样,如果全球的央行和管理部门能够把绿色金融的目录趋同,绿色的金融产品和绿色的定价就可以在全球市场上交易,能够共同的互认,因此,共同分类的目录至关重要。

  “目前,中国和欧洲的绿色金融共同的目录的趋同性目前大概到了80%,建行、兴业银行已经按照这个目录发绿色金融债,有些发展中国家也是高度评价欧洲和中国的共同目录,他们也开始遵循目录进行发债、开发产品。我们还同时和央行和监管机构在这个圈子里制定绿色金融标准,同时我们也在制定绿色金融‘一带一路’的标准,并且发起了‘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截至去年年底已经有四十多家机构和许多市场按照这个原则进行投资、进行认定。”易纲表示。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