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分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钢铁行业或绿色低碳发展的相关表述及分析

2023-2-28 10:46 来源: 建信期货

  内容提要:本报告节选2022年国内粗钢产量排名前十(年粗钢产量不少于3000万吨)的省份(河北省、江苏省、山东省、辽宁省、山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安徽省、湖北省、广东省、河南省)的2023年省级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钢铁行业或绿色低碳发展的相关表述,并就相关表述作简要分析,以供相关实体企业经营者、期现货投资者、投融资机构或研究分析者参考。

  一、部分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钢铁行业发展的相关表述

  1.1 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相关表述

  五年来,河北省“超额完成6大行业去产能任务,钢铁产能由2.39亿吨减至1.9亿多吨。”

  一年来,“出台钢铁、装备、石化、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保定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京津冀生命健康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1000家。”“以钢铁企业为突破口,在重点行业开展环保绩效创A,引领企业深度减排、绿色转型。”

  未来五年,“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质量强省、新型能源强省和数字河北,抓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建设,深化钢铁、装备制造等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做强做大数字经济,形成‘风、光、水、火、核、储、氢’多能互补的能源格局,构建具有河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重点工作方面,“实施主导产业壮大行动。聚焦钢铁、装备、石化、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开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改专项行动,实施技改项目5000项以上,创建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100家。”“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开展钢铁、水泥等7个重点行业企业创A行动,年内升A企业达到60家。”

  1.2 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相关表述

  2023年重点工作方面,山东省提出“推动高端化提升。深化‘万项技改、万企转型’,一业一策推动钢铁、化工有色、轻纺等行业改造提升。提高化工园区承载能力。深化钢铁产能产量‘双控’,推进胶济沿线钢铁产能转移,开工日钢产能置换二期、山钢永锋临港二期等项目。”“积极打造海洋经济发展新亮点”,“打造山东半岛世界级港口群,建成青岛港前湾港区自动化码头三期、烟台港西港区30万吨原油码头二期、日照钢铁精品基地配套矿石码头,大力拓展港口海外航线。加快港区、园区、城区融合发展。”“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完成水泥、焦化等行业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力争具备条件的钢铁企业全部创建环境绩效A级。”

  1.3 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相关表述

  一年来,辽宁省“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推动24家钢铁企业实现超低排放,城市绿色公交占比达94%。”“西鞍山铁矿、中交营口液化天然气接收站、SK海力士项目开工建设,华晨宝马里达工厂一期全面建成投产。”

  五年来,“着力解决国企改革历史遗留问题,鞍钢本钢等国企战略性重组成功实施。”

  重点工作方面。“实施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行业绿色化改造。推进菱镁行业高质量发展。‘一园一策’推进园区循环化发展。深入实施节地、节水、节矿、节材等行动,加快沈阳、大连、朝阳等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

  1.4 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相关表述

  五年来,山西省“产业转型步伐加快。累计投入技术改造资金88亿元,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率先转型。……太钢不锈高端冷轧取向硅钢、山西中来高效单晶光伏电池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投产达效,涌现出手撕钢、第三代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一大批新产品”。

  一年来,“精选特钢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十大重点产业链,推行产业链链长制,确定20家‘链主’企业,实施‘政府+链主企业+产业园’招商,10条重点产业链营业收入总额预计突破3800亿元。首批建设杏花村汾酒、清徐老陈醋、定襄法兰、太谷玛钢等十大特色专业镇,配套出台扶持政策,推动专业镇做大规模、转型升级、打响品牌。”

  重点工作方面,“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提高能源原材料产业精深加工能力,鼓励开展再生铝镁业务,支持吕梁市打造百万吨千亿级铝镁产业集群。推动法兰、玛钢、玻璃器皿、日用陶瓷等产业强龙头、拓市场、塑品牌。支持企业加大技术设备投入和智能化改造,推进‘两化融合’,打造一批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进钢铁、化工等行业工艺装备升级改造,推动焦化企业全面实现干法熄焦,4.3米及以下焦炉全部关停。”“支持晋中市抓好新能源汽车集群打造及应用场景拓展。做大做强‘链主’‘链核’企业,加快引育配套企业,力争在三年内培育形成特钢材料等六条千亿级、光伏等四条五百亿级产业链。”“依托法兰、玛钢、汾酒、陈醋等特色产品,构建融合商贸会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功能的专业化交易平台。”“全面实施钢铁、焦化、煤电行业污染深度治理,拓展散煤清零工程范围,加大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减排力度,加强无组织排放管控,力争我省城市全部退出空气质量排名后十位。”

  1.5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相关表述

  五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紧抓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平南三桥荣获‘中国钢结构金奖’。”

  重点工作方面,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深入实施河湖长制、林长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海湿地系统治理,加强水土保持。推进钢铁、水泥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和大气面源、移动源污染治理。”

  1.6 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相关表述

  五年来,安徽省“国资国企改革成效显著,马钢集团与中国宝武成功重组,海螺集团、铜陵有色连续4年进入世界500强。”

  重点工作方面,“加大钢铁、有色、建材、食品、纺织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投入,把推进技术改造与产业整合重组、转换发展动能结合起来,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200项。”“开展消除重污染天气攻坚行动,推进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基本完成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

  1.7 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相关表述

  2023年重点工作方面,“实施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行动,推动钢铁、化工、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技改投资增长12%以上。”

  1.8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相关表述

  五年来,“珠三角核心区发展能级持续提升,沿海经济带绿色石化、绿色钢铁、海工装备、海上风电等世界级产业带成型成势”。

  重点工作方面,“支持阳江国际风电城、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汕尾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及工程基地、湛江东海岛钢铁石化产业园区、揭阳大南海石化工业区等建设,依托龙头企业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发展。”

  1.9 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相关表述

  2023年重点工作方面,“支持平煤神马、河南能源、郑煤机等企业打造一流旗舰劲旅,推动豫信电科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组建河南钢铁集团。”

  二、部分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绿色低碳发展的相关表述

  2.1 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相关表述

  过去五年,是河北省“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的五年。”“我们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治理污染、修复生态中加快营造良好人居环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省PM2.5平均浓度累计下降40.6%,空气质量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提高42.1个百分点。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累计压减地下水超采量33.1亿立方米、基本实现采补平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从33%提高到35.6%,塞罕坝林场荣获联合国‘土地生命奖’。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单位GDP能耗下降22%,绿色转型取得新进展。”

  一年来,“抓生态治污染,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明显。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强化污染防治。实施工业企业全面达标排放等7个专项行动,全省PM2.5平均浓度降至36.8微克/立方米。深化重点流域精准治理,全省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84%。加强生态修复。压减地下水超采量7.4亿立方米,生态补水53.5亿立方米,完成营造林636万亩、退化草原治理44.6万亩。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5家。邯郸、邢台入选国家森林城市。推进低碳发展。以钢铁企业为突破口,在重点行业开展环保绩效创A,引领企业深度减排、绿色转型。优化能源结构,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1400万千瓦。深化降碳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排污权交易量、交易金额居全国前列。”

  今后五年,“抓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建设,深化钢铁、装备制造等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做强做大数字经济,形成‘风、光、水、火、核、储、氢’多能互补的能源格局,构建具有河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厚植现代化建设鲜明底色。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立足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定位,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深化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支持塞罕坝二次创业。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落实全面节约战略,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河北。”

  作为2023年目标任务之一,“PM2.5平均浓度持续改善,单位GDP能耗下降2%”。

  重点工作方面,“实施主导产业壮大行动。聚焦钢铁、装备、石化、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开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改专项行动,实施技改项目5000项以上,创建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100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加快企业上市步伐。”“持之以恒推动绿色转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制定美丽河北建设规划纲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臭氧污染防治等行动,所有设区市稳定退出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后十’。实施重点河湖生态保护治理,开展城乡黑臭水体整治行动,消除国省考Ⅴ类断面,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80%以上。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加快打造‘无废城市’集群。抓好中央环保督察整改,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常态长效机制。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加大自然保护地监管力度,强化草原、湿地、岸线治理修复,加强白洋淀、衡水湖等鸟类重要栖息地管理,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完成营造林600万亩,压减地下水开采量1.7亿立方米,生态补水16亿立方米。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1000万千瓦。开展钢铁、水泥等7个重点行业企业创A行动,年内升A企业达到60家。抓好节能降碳改造,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3%。深化排污权、用能权交易改革。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扩大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绿色低碳新风尚。”

  2.2 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相关表述

  过去五年,江苏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环境质量创新世纪以来最好水平。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美丽江苏底色更加鲜明、更加可观可感。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PM2.5年均浓度下降33.3%,优良天数比率、国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分别提升5.2个、30.4个百分点,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太湖治理连续15年实现‘两个确保’,受污染耕地和地块安全利用率实现‘双90%’目标。长江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坚决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要求,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着力破解‘重化围江’难题,切实抓好长江‘十年禁渔’,生态岸线占比提高到64.1%,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始终保持Ⅱ类,长江生态环境实现‘沧桑巨变’。‘双碳’工作有序开展,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布局,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预计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13.7%和19%。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分别增至31个、12个和9个,林木覆盖率、自然湿地保护率分别达24.06%和64.3%,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江苏百姓最具幸福感的公共产品。”

  未来五年,“着力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更高标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扎实推进美丽江苏建设。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先立后破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坚决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更大力度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全面加强自然和生态环境保护,坚定不移抓好长江大保护,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任务,全域建设幸福河湖,高质量推进国土绿化,加强沿海湿地和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切实增强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努力建成美丽中国的省域范例。”

  作为2023年目标任务之一,“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左右”。

  重点工作方面,“强化金融支撑和能源电力保供。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先立后改’大型煤电装机在我省布局,远近结合提升煤炭储备能力,推进沿海沿江LNG布局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支持建设省外综合能源基地,确保迎峰度夏、迎峰度冬能源电力正常供给,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供坚实保障。”“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坚决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底线。有计划分步骤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更新调整机制,全面推行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实施新一轮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和氢能、核能等清洁能源,加快500千伏过江通道建设,积极规划建设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鼓励企业参与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降低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支持盐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支持徐州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坚定不移抓好长江大保护。深入推进污染治理‘4+1’工程,巩固扩大岸线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成果,坚持不懈抓好长江‘十年禁渔’工作,跟踪做好长江水生态监测评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高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水平,开展挥发性有机物集群化精细化治理,扩大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范围,加快消除重污染天气。深入开展‘美丽海湾’建设,加强重要江河湖库氮磷污染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开展新一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全面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成效。扎实开展我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建立全过程土壤污染风险防控体系,推动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进生态安全缓冲区、生态岛试验区、生态修复示范点建设,严格落实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负面清单,加快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积极推进‘国家山水工程’建设。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持续推进部省共建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试点省合作,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等政策,规范排污权、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健全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高点‘绿’成‘金’、增值变现的水平。加强污水处理、危废处置利用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绿岛’项目布点和建设规模。”

  2.3 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相关表述

  过去五年,山东省“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启用。主要环境指标连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水平,PM2.5浓度下降33.3%,重污染天数下降71.8%。地表水国考断面历史性消除五类及以下水体,近岸海域水质稳中向好。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39.3%。黄河三角洲、东平湖、南四湖、泰山、长岛等生态保护修复扎实有效,一幅岱青海蓝、山清水秀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一年来,“突出绿色低碳转型,‘十强产业’集聚发展。落实‘十强产业’行动计划,做实‘链长制’,启动标志性产业链突破工程,大尺寸晶圆制造、高端封测、新型显示等加快发展,潍坊动力装备新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滚动实施‘万项技改、万企转型’,技改投资增长6%。严控‘两高’、优化其他,率先出台‘两高’行业碳排放减量替代办法。济南、青岛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开通运行,国家移动物联网应用典型案例、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产业数字化指数均居全国首位。”

  今后五年,要“推动传统支柱产业绿色化高端化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强力突破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推进数字强省、智慧山东建设。”“聚力绿色转型低碳发展,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新跃升。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推进美丽山东建设。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化‘四减四增’行动,建立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实施‘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施碳达峰十大工程和能源转型发展九大工程,建好海上风电等五大清洁能源基地,规划建设一批新型储能项目,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碳汇补偿机制,推进蓝色碳汇研发利用,有效提升经济发展‘含金量’‘含绿量’。深化环境污染防治。加强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城市建成区雨污合流管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完成70%以上。统筹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建设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乐章。”

  重点工作方面,“加快建设海阳核电二期、烟台港至裕龙岛输油管道,开工6个超超临界大型煤电项目,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到8000万千瓦左右。”“推动绿色化转型。强化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00家,开发绿色产品100个以上。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力度,整合锂电、动力系统、整车制造等资源,尽快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形成竞争优势。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推广先进节能环保技术100项以上,新建生态工业园区10家左右。培育资源循环利用国家行业规范企业10家以上。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进绿色施工、智能建造。”“扎实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在加快绿色低碳转型上加力提效。一是稳步推进碳排放‘双控’。实行‘两高’行业全程动态监管,全面完成违规项目整改。坚持先立后破,关停退出低效煤电机组200万千瓦,完成煤电机组‘三改联动’600万千瓦。探索构建重点行业和产品碳足迹评价认证体系,开展森林、湿地、海洋等碳汇调查。推进鲁北盐碱地滩涂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丁字湾双碳智谷建设,加快实施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工程。探索建立个人碳账户,搭建碳普惠平台。二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完成水泥、焦化等行业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力争具备条件的钢铁企业全部创建环境绩效A级。推动重点流域‘保水质、增颜值’,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动态消除五类及以下水体。实施入海河流总氮治理。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建设北方海洋环境应急处置中心。办好‘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三是强化生态建设和修复。编制完成省市县国土空间规划,严格‘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扎实推进沂蒙山、南四湖等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完成造林10万亩、森林抚育20万亩。推动出台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推进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试点。深化蓝色海湾整治,建设人海和谐美丽海洋。”

  2.4 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相关表述

  一年来,辽宁省“绿色发展成效明显。成功举办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给予我们巨大鼓舞和鞭策。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做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全年PM2.5平均浓度降为31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达90%。150个国考地表水断面优良水质占比提高到88.7%。辽河口列入国家公园候选区。实施‘绿满辽宁’工程,启动实施辽西北防风治沙固土三年攻坚行动,营造林158万亩,草原生态修复治理83.4万亩,水土流失治理300万亩。科学划定‘三区三线’,编制完成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推动24家钢铁企业实现超低排放,城市绿色公交占比达94%。沈阳、营口、盘锦新入选北方地区清洁取暖项目支持范围。辽阳入选国家森林城市。盘锦获评国际湿地城市。本溪县、喀左县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辽宁蓝天常见、碧水长流,绿色日益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今后五年,要“坚定不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坚持治山、治水、治城一体推进,坚持先立后破,稳妥推进碳达峰行动。完善能源矿产储备、供给和保障体系,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设清洁能源强省。”

  作为2023年目标任务之一,“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左右”。

  重点工作方面,“优化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发挥好省产业引导基金作用,统筹好投资基金、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工具,用好普惠小微贷款、碳减排、科技创新、设备更新改造等结构性金融工具,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融资需求,支持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加快推进辽东绿色经济区建设。全面提升森林生态功能,加强天然林保护,加快储备林建设,强化饮用水源地和水源涵养地建设与保护,全力建设重点生态功能区。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推进绿色低碳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壮大道地药材、食用菌、山野菜等特色农林深加工产业,培育地理标志品牌。建设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培育森林康养基地,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力建设美丽辽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入推进污染防治。全力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大气污染深度治理,强化河湖长制,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果,狠抓县城黑臭水体治理,推进辽河口国家公园建设,开展‘美丽海湾’建设,加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科学推进抚顺西露天矿、阜新海州矿等矿坑综合治理和整合利用,加快采煤沉陷区等治理步伐。推进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营造林125万亩,扎实推进辽西北防沙治沙固土、辽东‘绿肺’‘水塔’和黄渤海防护林建设,留白留璞增绿,加快构建多层次城市公园体系,打造更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体验场景。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实施煤炭总量控制,有序发展高质量煤电,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大力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推进徐大堡核电及清原、庄河等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稳步发展氢能产业,建设北方重要氢能产业基地。加大储能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拓展力度,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构建东北区域能源交易中心。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等政策体系,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实施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行业绿色化改造。推进菱镁行业高质量发展。‘一园一策’推进园区循环化发展。深入实施节地、节水、节矿、节材等行动,加快沈阳、大连、朝阳等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逐步开展碳排放权、用水权等公平分配与交易。”

  2.5 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相关表述

  五年来,山西省“开展煤炭绿色开采试点,煤炭先进产能占比提升至80%,产量达到13亿吨、位居全国第一。”“风光发电装机容量位居全国前列,氢能、地热能、新型储能和能源互联网等加快发展,垣曲、浑源等抽水蓄能电站加快建设,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达到4900万千瓦、占比40.25%。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6%。成功举办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发出能源革命最强音!”“以‘双碳’战略牵引绿色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有序推进碳达峰山西行动。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完成营造林2509.9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至23.57%,历史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扎实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反馈问题整改。坚定不移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优良天数比例提高到74.5%,重污染天数减少85%,PM2.5浓度38微克/立方米、降低30.9%,SO2浓度12微克/立方米、降低76.5%,设区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部消除,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提升31.9个百分点、达到87.1%,汾河水质稳定达到Ⅳ类以上,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画卷正在三晋大地徐徐展开!”

  作为未来五年的目标之一,“能源革命成效明显,绿色能源供应体系加快构建,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到95%左右,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4%,煤层气产供储运能力明显提升,在落实国家使命和国家战略中的责任担当进一步彰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森林覆盖率不断提升,美丽山西建设成效显著”。

  未来五年的重点工作方面,“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贯彻能源安全新战略,坚决扛起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政治责任,全力推动能源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体制革命和对外合作,加快煤炭和煤电、煤电和新能源、煤炭和煤化工、煤炭产业和数字技术、煤炭产业和降碳技术一体化发展,积极创建全国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先行区。”“强化‘双碳’牵引,加快建设美丽山西。围绕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有序推进碳达峰山西行动,扎实开展‘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和用地等结构调整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全力改善环境质量,完成‘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建设,汾河流域水质全面达到优良,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比例达90%以上,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和城市黑臭水体,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蓝天白云成为常态。”

  2023年重点工作方面,“以制造业振兴为重点加快推进产业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实现从‘一煤独大’向‘多业支撑’转变。加快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在确保安全生产前提下,加快煤炭先进产能释放,力争煤炭产量达到13.65亿吨。做好电煤稳价保供。积极布局先进环保高效煤电机组,稳妥推进煤电项目‘上大压小’,完成煤电机组‘三改联动’1600万千瓦。推进外送电通道建设。加快现代煤化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促进煤炭分质分级梯级利用,支持朔州市抓好煤新一体化及煤化一体化,推动煤制高端化学品、煤制高端碳材料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促进煤炭向原料、材料、终端产品转变。建设风电光伏五大基地,支持大同市抓好风光火储及源网荷储一体化。推进氢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开发利用,力争开工5个以上抽水蓄能项目,加快推进2座新能源汇集站建设,发展移动储能。扎实推进能源互联网试点,开展虚拟电厂试点示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市政路网830公里,完成660公里雨污合流管网改造,开工改造老旧小区1855个,完善城区停车场等配套设施,新建公共充电桩3万台。推进海绵城市、绿色低碳县城、完整居住社区试点。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深入实施减污降碳扩绿增长行动。扎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启动编制我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深入开展黄河流域‘清废行动’和历史遗留矿山治理,扎实推进汾河等七河及湖泊、大泉、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科学实施河湖岸线生态化改造,实施一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管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扎实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完成营造林400万亩。加快推进太行山(中条山)国家公园建设。支持运城市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有序开展碳达峰山西行动。科学控制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碳排放,加快先进适用节能低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推进太原、长治首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加快太原、临汾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重点城市建设,创建绿色低碳循环示范园区。巩固生态系统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碳汇增量,逐步建立省市县三级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探索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的有效方式,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打好蓝天保卫战,聚焦重污染天气、臭氧污染、柴油货车污染等突出问题,深化‘1+30’联防联控,全面实施钢铁、焦化、煤电行业污染深度治理,拓展散煤清零工程范围,加大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减排力度,加强无组织排放管控,力争我省城市全部退出空气质量排名后十位。打好碧水保卫战,加强入河排污口规范化管理,推进工业园区工业废水近零排放,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建设,基本消除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打好净土保卫战,抓好建设用地、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加强重金属和新污染物治理,抓好生活垃圾分类,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推进县域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价格政策,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推动建立绿色交易中心。广泛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倡导绿色生活,鼓励绿色出行。”

  2.6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相关表述

  一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优势持续巩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保持优良,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8.2%,7个市进入全国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前10名、柳州居全国第一,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94.5%、居全国第二。”“推进桐昆钦州绿色化工基地一期等‘双百双新’项目483个,竣工华谊钦州基地二期、中伟新能源一期、玉林华友锂电一期等68个项目,实施“千企技改”项目1210个、竣工投产458个,引进比亚迪动力电池、柳州赛克科技动力电池等一批风口行业项目,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60.8%、38.2%。打造新材料—动力电池—整车较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紧抓绿色转型,持续巩固生态环境优势。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强化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推行湾长制,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和臭氧污染、柴油货车污染等治理。推进漓江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工程,对水质不稳定河流开展精准治污。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前列,生态质量指数居全国第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丰富度居全国第三。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取得显著成效。强化生态建设,争创西南岩溶国家公园,新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个。完成‘三区三线’划定。贯彻中央“双碳”战略部署,落实能耗双控优化政策。清洁能源装机占比提高到61%,森林植被总碳储量约5.3亿吨。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8个、绿色工厂67个,建成自治区级绿色矿山31座,低碳产品认证获证企业和证书数量全国第一。”

  五年来,“电源装机比2017年增加43%,新能源装机增加3.1倍。”“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山清水秀生态美’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重点工作方面,“加快建设华友锂电二期等项目。竣工弗迪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惠科电子北海产业新城一期等‘双百双新’项目。”“发挥沿海沿江优势,加快发展石化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电池和材料产业。”“加强停车场、加氢站等建设,完善公路沿线汽车充换电网络,推进充电设施进小区进乡镇,新增充电桩1.5万个以上。”“推进百色建设桂滇黔结合部区域中心、来宾建设区域协调发展试点、河池建设绿色发展先行试验区、贺州建设东融先行示范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美丽广西。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筑牢南方重要生态屏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深入实施河湖长制、林长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海湿地系统治理,加强水土保持。推进钢铁、水泥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和大气面源、移动源污染治理。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改善九洲江、南流江等重点江河流域水环境,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成果,提高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全面落实湾长制,加强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和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开展互花米草综合治理,抓好红树林、珊瑚礁等保护修复。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植树造林300万亩以上。推动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创建,整合归并优化各类自然保护地。推进‘绿盾’行动,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外来入侵物种调查评估,推进松材线虫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坚决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开展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开展碳达峰示范建设。完善能耗总量和强度控制,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大力推进重大领域节能降碳。构建绿色低碳电力供应体系,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稳步推进煤电机组‘三改联动’,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加快新能源发电项目建设并网。推进红沙核电3号机组实现商运,推动防城港红沙核电三期和白龙核电一期项目。推进林业碳汇开发和交易,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加大政府对低碳产品采购力度。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强传统行业节能技改,创建绿色工厂20家、绿色园区3个。力争应建绿色矿山全部建成。加强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项目示范引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构建绿色出行体系,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节约型机关创建,推进绿色社区建设。”

  2.7 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相关表述

  五年来,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建设取得重大成效。PM2.5平均浓度从54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4.9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从71.9%提高到81.8%,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从71.7%提高到86.1%。林长制改革全国首创,新安江生态保护补偿模式全国推广。水清岸绿产业优的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建设成效显著,长江十年禁渔取得阶段性成效,野生江豚逐嬉江面、东方白鹳展翅巢湖的景象生动再现。”

  一年来,“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建立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推进能源综合改革创新试点,国内首座兆瓦级氢能综合利用示范站投入运行,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647万千瓦。污染防治成效得到巩固,空气质量总体稳定向好,长江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4.8%,巢湖湖区蓝藻水华累计发生面积下降50.1%,整治农村黑臭水体826个。中央及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有效整改。完成‘三区三线’划定。新增人工造林34万亩,环巢湖十大湿地全面建成。”

  未来五年,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美丽安徽建设取得新突破。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碳排放降幅完成国家下达目标。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新型能源体系加快规划建设,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8%以上。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0%。森林覆盖率达31.2%,湿地保护率达57%。”

  重点工作方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发布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建立健全全省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开展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资源利用效率提升行动,实施重点行业企业减煤重大工程。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推行单位能耗产出效益评价。深入实施能源综合改革试点。推进风光装机倍增工程,加快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400万千瓦以上。提高省外绿电受进规模,新增支撑性电源装机156万千瓦。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开展消除重污染天气攻坚行动,推进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基本完成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建立江淮运河水质保障机制,实施淮河流域水质提升行动。加快城市污水管网改造,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率达80%,整治农村黑臭水体950个。推进合肥、马鞍山、铜陵国家级‘无废城市’建设。持续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等反馈问题整改,完善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制度。加强生态屏障建设。编制实施美丽安徽建设规划纲要。推进长江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新一轮巢湖综合治理,加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高质量推进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建设。支持黄山市创建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实施森林质量提升行动,推进‘四廊两屏’建设,完成人工造林25万亩。”

  2.8 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相关表述

  五年来,湖北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污染防治工作获评国家考核优秀等次,蓝天碧水成为常态。”“重大项目支撑有力。宁德邦普、吉利路特斯等1030个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呼南高铁襄阳至荆门段、随州至信阳高速等80个重大交通项目加快建设,孝感汉川电厂四期、宜昌清江抽水蓄能等398个重大能源项目加快推进。”“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推动家电下乡,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长149%。”“生态环境更加美丽,森林覆盖率达到42%,省控断面劣Ⅴ类水体全面消除,国考城市PM2.5浓度均值下降18.2%。”

  一年来,“全力以赴保生态,美丽湖北建设持续推进。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长江保护修复提档升级。深入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累计整治长江入河排污口9067个,新增植树造林231万亩、湿地修复4万亩,长江干流出境水质保持在Ⅱ类,‘水清岸绿、江豚逐浪’的美景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污染防治攻坚提速加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扎实推进,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提高到94.2%。武汉、襄阳、宜昌、黄石纳入‘无废城市’建设名单,清江获评全国‘最美家乡河’,恩施获评‘中国天然氧吧’城市。绿色低碳转型提质增效。加快推进百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建设,绿电装机占比达到63.7%。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超过60%。稻虾共作、猪沼粮、果沼茶等生态循环农业蓬勃发展,稻渔种养规模802万亩、全国第1。钟祥、通城、建始等7地获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宜昌环百里荒、十堰武当山获评‘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文明建设走深走实,荆楚大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作为未来五年的目标之一,“美丽湖北建设绘就新画卷。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取得重大进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和城市黑臭水体,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碳达峰稳妥有序推进,绿色产业、清洁能源、低碳生活走在全国前列,夯实生态优先、绿色超越的根基,以更低能源资源消耗支撑更高质量经济发展。”

  作为2023年目标之一,“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

  2023年重点工作方面,“支持恩施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支持神农架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促进城市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牢牢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个内在要求,加快推动绿色崛起。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抓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扎实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坚持流域统筹、单元控制、系统均衡,加强流域、市域、县域之间协同协作,统筹做好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确保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一张水网安澜、一方发展永续。持续抓好长江十年禁渔,推进神农架国家公园、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华中国家植物园建设,加强东湖、洪湖、梁子湖等重点湖泊和湿地保护,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大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调治理,抓好黑臭水体整治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常态化开展生态环保督察,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推动中碳登创新机制、丰富业态、拓展功能,打造全国碳市场碳金融中心。支持武汉、宜昌、荆门建设全国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支持黄冈打造新能源示范城市。加快产业、能源、运输、用地结构优化调整,强化生态保护补偿、生态价值转化、生态环境共建等制度创新,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走好生态高颜值、生产高价值、生活高品质的发展路子。”

  2.9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相关表述

  五年来,“珠三角核心区发展能级持续提升,沿海经济带绿色石化、绿色钢铁、海工装备、海上风电等世界级产业带成型成势,北部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态势显现。”“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超常规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累计投入7500亿元补上历史欠账。城镇污水管网新增4.53万公里、五年翻了近一番,实现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基本消除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和劣Ⅴ类国考断面,地表水国考断面和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均创近年来最好水平,茅洲河、练江等由污染典型变为治污典范,高质量建成碧道5212公里。大气主要污染物连续8年全指标达标,PM2.5平均浓度大幅降至20微克/立方米。有效管控土壤环境风险,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达1130万吨/年。新增造林绿化面积1510万亩、绿地面积51.53万公顷,南岭生态屏障建设持续推进,珠三角基本建成国家森林城市群,越来越多的人推开窗户就可以享受‘生态福利’。”

  一年来,“出台‘稳工业32条及增量政策’,全力抓好投资5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实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行动,‘一链一策’‘一企一策’解决问题,粤芯二期、瑞庆时代、广汽自主品牌20万辆新能源汽车扩产、华星光电T9生产线、中石油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等项目建成投产。”

  作为未来五年的目标之一,“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未来五年,要“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让广东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更优美,打造美丽中国的广东样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作为2023年目标之一,“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和地表水水质优良率均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2023年重点工作方面,“全面提升当家产业优势,大力推进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提质壮大现有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加快推动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等产业成为新的万亿元级产业集群”。“支持阳江国际风电城、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汕尾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及工程基地、湛江东海岛钢铁石化产业园区、揭阳大南海石化工业区等建设,依托龙头企业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发展。支持9000家工业企业开展设备更新和技改,新推动7000家以上企业‘小升规’,加快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努力改出发展新动能。”“突出绿美广东引领,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实施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全面落实林长制,对重要生态区域的低效林开展林分优化林相改善,因地制宜调整优化树种林种结构,集中连片打造功能多样的高质量林分和优美林相,全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生物安全管理,推进南岭国家公园、丹霞山国家公园创建,高标准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深圳国际红树林中心,加强湿地保护和水土保持,推进矿山绿色治理、海岸带生态屏障建设等行动。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和生态监管体系,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只要我们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广东的绿水青山必将展现更美的景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全面提升空气质量行动计划,抓好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和区域联防联控,精准防控臭氧污染,加强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深入落实河湖长制,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建设幸福河湖、美丽海湾,打造绿色水经济新业态。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狠抓重点河库支流、城乡黑臭水体污染治理和生态扩容,力争国考断面优良率达90%以上。推进珠江口邻近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稳步提升近岸海域优良面积比例。加快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强化新污染物治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严格落实‘三区三线’,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完成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健全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促进源头减量、清洁生产、资源循环、末端治理。加快节能降碳、节约用水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开展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等示范创建。推广绿色建筑,加快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发展海上风电、抽水蓄能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加快储能电池项目落地建设,大力发展新型储能产业,探索储能融合发展新场景,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建设。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全省域全链条推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提升铝灰渣、废盐、建筑垃圾等处置能力。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倡导简约适度的生活风尚,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

  2.10 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相关表述

  五年来,河南省“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综合整治,建成标准化堤防501公里,完成湿地修复2.5万亩,干流水质稳定达标。完成30万滩区居民迁建任务。南水北调后续工程接续实施,丹江口库区及干渠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南太行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工程基本完工。完成矿山生态修复72万亩。累计造林1407.5万亩。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3.5%。污染防治攻坚纵深推进,PM2.5、PM10平均浓度下降率均超过20%,国控断面劣Ⅴ类水和省辖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一年来,“超聚变服务器产值突破230亿元,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一期投产在即,宁德时代新能源电池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建设。”“郑州市获批建设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郑汴洛濮氢走廊建设加快。”

  作为2023年目标之一,“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与‘十四五’目标统筹衔接”。

  2023年重点工作方面,“推动上汽新能源二期、奇瑞新能源二期、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及动力电池、宁德时代电池等项目投产达产,力争到2025年汽车产业产值突破万亿元。”“着力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推动煤炭清洁化利用,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能耗降低4%左右。”“建设绿色家园。推动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无废城市’建设,深入开展绿色社区创建行动。统筹推进城市园林绿化、绿道连通和插绿补绿,因地制宜建设一批街头游园、小微绿地。加大重污染天气、臭氧污染防治等工作力度,实施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攻坚,完成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努力建设美丽幸福河湖。实施秦岭东段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持续开展湿地保护、水土流失治理,抓好黄河干支流河道泥沙资源化综合利用,确保‘十四五’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三、对相关表述的简要分析

  3.1 在钢铁行业发展方面,多数省份强调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与超低排放改造/环保达标创A

  经过七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内钢铁行业过剩、落后产能早已基本出清,如何面向未来高质量发展,成为摆在行业政策制定者、行业企业投资布局规划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普通钢材品种附加值低、市场竞争激烈,还面临下游房地产需求不足的中长期影响,近两年钢铁生产企业利润萎缩甚至多次阶段性亏损;尽管多数企业基本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但整体环保等级仍有待提高,特别是在重污染天气影响下,限产更会给普通钢材生产企业的收入和利润带来影响。如何解决行业发展的新问题?唯有通过高质量发展,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路线,按照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要求,及时完成环保改造、提升环保等级,才能在未来五年、十年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2 大中型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成为工作重点

  无论是辽宁省的鞍钢与本钢重组、安徽省的马钢集团与中国宝武重组,还是河南省组建河南钢铁集团,无不凸显出大中型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已成为部分省级政府的重点工作事项。

  正如我们在《专题报告:2021-2022中国钢铁生产行业主要兼并重组事项及简要分析》中分析的那样,“中国钢铁生产行业兼并重组方兴未艾,还有更多、更复杂艰巨的兼并重组事项在未来几年发生”;“超大型企业集团与专业化领航企业相得益彰,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通过兼并重组,为中国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兼并重组本身也是为了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单个企业或企业集团的竞争力,为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提供更好的内部资源和外部市场条件。

  有理由相信,未来5-7年,中国钢铁生产企业将在单个企业或企业集团高质量发展与通过兼并重组迈向产业布局优化、综合竞争力提升两方面齐头并进,引领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同时提供未来可期的增长空间。

  3.3 绿色低碳发展深入人心,大气土壤水源等综合治理全面展开

  五年来,从重点地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开始,到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再到碳达峰碳中和政策逐步落地,绿色低碳发展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包含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实践中日益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规律和社会治理智慧。蓝天、碧水、净土等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工业化初期对自然的欠账要一笔一笔补足,唯有如此,平安、健康、和谐、富足的人类社会才能在工业化与自然资源修复的动态平衡中实现。

  从上述各省级政府的工作报告来看,都用了大量篇幅来讲述五年来或一年来,其行政区域内绿色低碳发展的成就,也都用了大量篇幅来规划、布局未来一年、未来五年其行政区域内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和重点工作,其中主要有:工业降碳与绿色转型发展、重点区域环境保护与修复、降低对传统能源依赖、锂电风光水核等新能源替代、储能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扩充绿色植被储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碳市场建设与绿色金融交易等。

  3.4 急需建立微观企业、中观行业、宏观各级地方政府的绿色低碳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我们知道,国家的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和任务,是通过战略决策、统筹规划、分层布局“自上而下”展开的,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建立下至微观企业、中至中观行业、上至宏观各级地方政府的绿色低碳发展目标任务的考核评价体系,显得重要而紧迫。比如,哪些企业或行业要首批入选绿色低碳发展考核评价?用哪些指标考察这些企业或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水平?考察这些指标时如何设置相应的权重或比例?各级地方政府的绿色低碳发展考核指标与企业或行业有什么不同?如何科学统计或测算各项考核指标?对那些不易量化的考核指标如何区分相应的等级?如何兼顾静态指标考核与动态指标评价?等等。这些都要在制定相关被考核主体绿色低碳发展目标任务之前,细化到具体指标的相关要求描述,并在执行过程中和阶段性工作任务完成之后,能够科学合理区分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

  就各级地方政府来说,目前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考核指标主要有: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碳排放强度、PM2.5浓度、优良天数比率、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黑臭水体治理比例、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护率、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容量、新增造林面积、生态修复治理面积等。今后,在储能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碳市场建设与绿色金融交易等方面,要研究和确定相应的考核指标和评价办法,并将其纳入现有的考核评价体系。

  3.5 除了依靠政府责任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外,要更加重视运用市场化手段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人民群众受益”是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有效思路。如果说在治理大江大河、建设普通民生重点工程等不能产生太多直接经济效益的领域,企业不愿投入或没有实力投入,需要依靠政府责任;那么在工业降碳、新能源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碳市场建设与绿色金融交易等领域,企业家们完全可以大有作为。只要制定好透明、开放、权责明晰、收益分配合理的产业政策规则,前期以土地、租金、税收、金融、财政等优惠政策为激励,中期以信贷、融资、产业链生态搭建、项目落地等辅助,后期以市场推广、价值变现、增资扩股等为成果,市场化手段就能够在绿色低碳经济转型和发展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达成社会效益。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