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力有序推进“双碳”,不求“毕其功于一役”
在3月5日举行的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表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
碳中和,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从国情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将对生产生活方式产生巨大改变。”“我们不搞‘碳冲锋’,也不搞运动式‘减碳’,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双碳’工作。”何立峰说。
报告提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产业结构偏重带来的能源需求大、能源结构偏煤带来的
碳排放强度高、生活水平提升带来的碳源新压力、少林缺草省情带来的
碳汇不足,这些都是
江苏面临的现实困难。”在省委党校校务委员、经济部教研室主任李宗尧教授看来,面对“双碳”目标,需要重点发力能源结构的低碳化转型、产业结构的低碳化升级、科技创新的低碳化支撑。需要注意的是,要科学务实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科学制定绿色低碳发展的中长期规划,而不能急于求成,“毕其功于一役”。
放眼未来,如何推进能源低碳转型?“近年来,江苏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但绝对量仍然较大。下一步,要在确保能源供应的前提下,做好加减法,统筹省内外。”李宗尧认为,在做好化石能源减法的同时,做好清洁能源的加法,加快发展光伏、风电、氢能等新能源。此外,要统筹省内外能源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国家能源通道,提升各级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积极争取省外清洁能源的稳定支持。
记者从省能源局了解到,在国家相关部委的统一部署下,江苏地区已经构建了涵盖9大行业16类通用能源转换及供用能设备能效模型的社会综合能效评价体系。
“还需准确挖掘公共建筑、工业企业
节能降碳潜力强化示范引领,开展节能降碳重大工程建设。”全国人大代表,亨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崔根良建议,继续发挥中央企业、大型集团企业示范引领作用,聚焦多能互补、智慧用能、能效管理等重点方向,建设一批节能降碳效果突出的重大工程,形成“典型示范+行业推广”模式,逐步提升全社会综合能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