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政策口径变化,有何影响?
从预期看,对于新能源的强调有所放松,短期内“
碳中和”主线下的新能源增速可能有所放缓。
虽然“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实现能耗双控向
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这一表述已经在2021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有所体现,是对此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基调的延续。但“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这一表述,表明能耗强度的考核已经出现了考核周期的变化。甚至考虑到今年“稳增长”的经济发展目标之下,类似于年度的“单位GDP能耗下降百分之多少”这样的目标已经不再设立。从地方两会中对于2022年度能耗目标的设定来看,也确实如此。包括
四川、重庆等省份2022年的能耗预期目标均设置为“能耗强度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完成国家规定目标”,而湖北省则从2021年的“单位GDP能耗降低 2.5%左右”,变为今年的“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并留有适当弹性”。
如果从十四五甚至到“双碳”的长期目标来看,新能源增长的确定性应是毫无疑问的。但考核周期从每年变为“十四五”周期内,也将会一定程度上降低近一两年内新能源的增长。而之所以强调“一两年”内的影响,原因则在于碳中和的长期目标没有变。
另一个重要的表述在于“留有适当弹性”,这表明在“稳字当头”的政策基调下,与能源转型相关的收缩性政策,短期内将会非常慎重的出台。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的“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与之相关的
钢铁、
有色等“两高”行业,预计也将更加偏向高质量、绿色化发展。同时,需要关注的是的“适当弹性”,既然是弹性目标,就可能向上或向下,如果经济增长压力过大,那么基于能耗约束不能上马的项目,是否能够可以上马?对于碳中和有关的新能源的增长有会产生多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