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哪些产业最易受气候变化波及造成损失?
农业、内陆渔业和水产养殖业首当其冲。
全球范围内,包括干旱、热浪和洪水等高温和极端天气事件都会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如果全球温度继续上升,将导致越来越多的农作物减产。
对于我国的农业将因气候变化因素造成的损失,报告也给出一组清晰的数据。在
减排不力的情况下,水稻产量会下降7%,如能实现快速减排,则仅会下降3%。小麦产量在同样情况下也会下降11%,在快速减排的情况下会下降6%。玉米产量在减排不力的情景下,会下降8%,在快速减排的情况下,下降4%。2000年-2010年,因气候冲击中国玉米和大豆减产造成的损失总价值约合5.95~8.58亿美元。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气候对各种农作物影响呈现不同的程度。小麦最受影响、玉米其次,最后是水稻。但乐观地看,如果减排力度得当,可最大限度减轻气候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程度。
此外,内陆渔业、水产养殖业极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而其贝类生产对热带气旋非常敏感。根据报告引用的一项研究,在不理想的情景下,预计到2030-2050年,中国的鱼类产量将比2010-2030年水平下降40%,贝类产量也将下降67%。
持续的全球变暖将进一步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高温将削减劳动生产率,特别是农业劳动力。根据报告,如果维持目前的排放
政策,全球将比工业化前升温约3℃,中国整体的劳动生产率将下降5%,如果能加速减排,将全球变暖限制在《巴黎协定》确定的温控目标内,则中国整体的劳动生产率下降3%。
气候变化将对国际供应链、
市场、金融和贸易造成重击,可能影响中国国内商品的正常供应、抬升价格,同时可能破坏中国商品的出口市场。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冲击,包括农业减产、重要基础设施损坏和商品价格上涨,都可能进一步引发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不仅是气候变化在境内直接造成的负面影响,气候变化对其他国家造成的冲击,也将间接但深刻地影响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已箭在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