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绿色崛起良好环境
(十七)深化
市场化机制改革。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营造公平市场竞争环境,引导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集聚。推进能源资源开发和利益共享机制改革,创新政府引导下的“地方参股、联合开发、就地注册、互利多赢”模式,推动能源资源开发就地就近转化利用。持续创建一流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高效推进一网通办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十八)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加大科技研发多元化投入力度。建立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协同创新平台,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高校、行业建设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院士(专家)工作站,推动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联合体。争取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巴中布局基地,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和科研机构在巴中设立
碳中和研究中心实验基地。加快建设秦巴山区特色畜禽遗传资源发掘与利用
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生物医药重点实验室。整合资源建强市农科院。聚焦“1+3”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制定产业技术攻关路线图,组织实施一批科技专项,突破品种选育、保种扩繁、食品精深加工、新能源新材料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技术瓶颈。探索实行首席技术专家制、总工程师负责制。实施一批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移转化项目,加快创建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成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巴中分中心。推动重点领域
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加强煤炭绿色智能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绿色低碳建筑等方面的新技术推广应用。加快产业数字赋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推进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建设。
(十九)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争创全省绿色金融示范市。整合金融资源、优化融资结构、强化财金互动,有序推进绿色低
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推动金融机构在巴中设立绿色支行、绿色网点等专营机构,鼓励设立服务生态产品经营开发主体的绿色金融专业机构。加快建设巴中地方银行。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运用人民银行碳
减排支持工具,为绿色低碳产业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积极发展绿色信贷、绿色保险,推行“金融顾问”、绿色低碳优势企业“一企一策”融资挂联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优势企业上市融资、发行绿色债券。
(二十)加大
政策支持力度。围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积极争取国省差异化政策支持,配套出台土地、财政、金融、科技等扶持政策。加大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用地用能指标支持力度,实施分类支持性电价政策。市财政统筹设立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加大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投入。对引领性、高成长的重大产业项目,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给予重点支持。落实绿色低碳领域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推广应用支持政策。依托“百千万引才工程”,精准引进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
(二十一)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加强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组织领导,建立“链长制”,落实“六个一”要求,集群成链推动“1+3”主导产业发展。加强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动态监测和跟踪分析。加大绿色发展理念宣传力度,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加强“双碳”知识业务培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的能力水平。强化激励约束,提高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在目标绩效考核体系中的比重,加强工作督查和效果评估,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终端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