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利用数字化平台带动民众参与低碳减排的过程中,具体做了哪些尝试?又面临着什么挑战?
谢玉红:2021年我们和能源基金会共同发起“益起低碳”资助项目,这其中包含了如绿色出行、绿色离校、回收再生等多类活动,带动学生、市民、行业等共同参与。此外,在近期举办的“公众参与低碳发展”
论坛上,“绿普惠云-碳
减排数字账本”也在大众面前进行了亮相,绿普惠云是以中华环保联合会团体标准为依托,建设个人、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碳账本,这个事情非常有意义。
建立碳账本首先要解决统一标准的
问题,目前无论是政府主导还是企业主导的数字化带动公民减排的
碳普惠模式,缺少统一适用的
碳减排计量标准,导致各地方碳普惠
市场相互隔离,无法连通,减排量重复计算。
2020年5月,专委会提交给中华环保联合会的碳普惠团体标准《公民绿色行为碳减量化导则》中环联字【2021】73号立项并发布公告,成为国内首个消费端行为碳减排标准。我们期望以社会认可的团体标准的形式支撑个人绿色行为的量化。
2021年8月,专委会提交的《塑料包装替代材料减排量核算准则》团体标准再次立项,我们也将在公民绿色消费标准方面进行探索,支持公众、企业减少塑料制品使用,并通过标准量化公众、企业对社会的贡献。未来也希望团体标准出炉后,可以上升为国家标准及
ccer标准,并希望公众的减排量可以在
碳市场,在自愿减排市场进行交易,也希望更多践行
碳中和的企业积极购买公众的减排量,普惠给践行绿色行为的公众,努力促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成为每个人的自主选择。
此外,由于公民消费端
碳排放中,减排激励具有比较小、分散、难以奏效的特点,为破解全民碳减排的
难题,我们也在探索多元化碳普惠机制,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多方共赢,共同实现全民碳减排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