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能源发展的主要问题
面对“2030碳达峰、2060
碳中和的目标”,新能源与化石能源在总能耗中的比例,将从目前的15%VS85%,转变为85%VS15%,这会引发能源行业颠覆性的变革,未来近40年中,将分为几个发展阶段,各个发展阶段细化的目标以及技术的进步,将为能源类企业带来哪些新的
市场机遇,需要研究。
能源变革离不开
政策的引导,在能源快速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可能制定并颁发相应的政策,如推进可再生能源政府补贴与绿证交易、新能源替代等,指引发展方向,同时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激发市场活力,鼓励市场主体充分参与,还原能源商品属性,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电力行业需要探讨这一形势变化可能对行业的规划、设计、建设产生的影响。
(一)电网侧,现有的电网结构和运行管控方式,无法保证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接入和消纳。
五级电网调度体系,很难适应大量不可控、不可调新能源接入,高度离散的新能源发电设备和高度离散的参与电网负荷变化调整的设备很难进入现有调度体系,否则,电网的灵活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将受到严重影响。从技术层面看,可再生能源发电、储能等一些瓶颈性技术尚未突破,技术方向仍不清晰,导致电力系统难以承受无任何约束的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如何将高度离散化的设备规模化的集成,变为可调,或者实现自我平衡,对此要进一步探索电力系统在规划建设中的新做法。
(二)发电侧,化石能源发电厂逐步退出市场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碳排放逐步降低的目标,使我国电力行业基础设施体系的优化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从电源结构看,虽然近年来我国传统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持续下降,但化石燃料发电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已建成了较大规模的化石能源发电基础设施,在未来40年的脱碳进程中,化石能源电力基础设施将逐渐失去主导地位,要找准新定位挖掘新价值,部分电厂不可避免地面临资产沉没的风险,化石能源电厂如何退出市场,电力建筑类设计、施工企业的作用将在其中发挥何种作用,需要进一步探索。
(三)用电侧,用电终端将呈现复杂多样化的趋势。
用户侧可能包括电网供电、自发电、储能设备、充电汽车、空调冰箱等,既是电力的使用端,又是参与到电网调节的设备。面临电气冷热用能综合调节的需求,情况呈现出复杂化,自主平衡要求进一步加大,自主支撑能力要进一步加强。用户资产参与电网负荷变化调节中可以大幅度降低电力总投资,但现有的技术手段及运行模式距离这一目标的实现存在很大差距,可能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