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顾“利益”与“向善”的碳金融之路

2021-8-10 12:05 来源: 人民网

有关碳金融前景的思考


截至2019年底,全球绿色债券的发行规模已经逼近3000亿美元,较5年前翻了6倍之多,多年各国为发展绿色金融付出的努力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可是我们到底需要多少绿色投融资才能实现“净零排放”或是碳中和的目标呢?不同机构给出的答案大相径庭,学界与业内也很难达成共识,给出一个相对精确的数字。这种不确定性就会带来一个更加深刻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平衡高碳项目的投融资与低碳项目的投融资?

答案并不是“一刀切”,全部停止高碳投融资活动没那么简单。人类作为碳基生物,本来就生活在一个“处处是碳”的世界,衣食住行处处离不开碳。如果在低碳转型方面过于激进,会给人类带来一系列不逊于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只不过一个是天灾,另一个更多的是人祸。例如,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根本不具备大规模应用低碳能源的条件,因为那里居住着全球最贫困的一群人,在没有充足补贴的情况下,生活在该地区的人们根本无力承担其高昂的价格。甚至在老牌资本主义强国法国,人们也会穿上黄马甲抗议政府对传统高碳能源征税的措施。

同时,激进的绿色投融资政策还会造成传统碳密集型行业的大量失业。如果一家银行宣布停止对全部火电的投资,那么势必会导致火电厂的关停进而引发失业狂潮,这些从业者下岗失去收入来源后,生活质量的下降程度远比能源涨价所带来的下降大得多。但是如果不大规模关停火电厂,那么在本世纪末实现巴黎协定要求的将全球气温的上升尽量保持在1.5摄氏度以内就会成为一纸空谈。现存人类的福祉与未来人类的福祉该如何取舍?这绝对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因为人类不可能为了子孙后代牺牲现在,但为了现在的幸福透支子孙后代的未来也是不负责任的,我们必须在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另外,一味地扩大低碳投融资的规模并不能一劳永逸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钱并不是低碳转型的唯一障碍。许多优秀的技术尽管已经得到了验证,经济回报也不差,但被市场接受的速度并没有人们期望得那么快。这是由于人们受限于旧的商业思维和模式,对新技术的未来前景缺乏认知;同时一些传统的大型垄断企业拒绝打破现有格局,对新技术采取“冷处理”也是阻碍低碳新技术市场化的重要原因。

人类在绿色金融、碳金融的征途上已经走了很远,但在继续前行的同时,也不应该忘记如何让传统高碳产业体面退出和新商业模式的构建,这些比一味地增加绿色投融资金额有意义得多,不让金融行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将真正兼顾“利益”与“向善”的碳金融原则坚持到底。
1234567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