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碳汇将迎交易热潮
以经济手段提高森林面积的
政策已在多国实施,最常见的即实施林业
碳汇交易。这意味着,有减碳压力的企业不用自己去植树造林,购买碳汇便可实现减碳;也意味着,进行植树造林以及维护森林系统的组织和个人,可通过出售碳汇获益。
林业碳汇交易是指,通过采用符合全球或区域范围认可的核证碳
减排标准,开展经营或造林产生的碳汇减排量,在经
第三方审核机构核证以及交易主管部门审定后,核发
碳信用。这些碳信用可抵消企业自身的部分
碳排放量,或在
市场进行交易从而产生额外的经济价值。
在《京都议定书》生效期间,林业碳汇是一项国际交易。《京都议定书》制定的清洁发展机制(
CDM)约定,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在发展中国家开展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项目所产生的减排量可以用来履行发达国家的减排义务。“造林再造林”即被列为
CDM项目之一。
如今,CDM项目已终止。但欧盟、中国等多个地区和国家,都已实施了区域内的林业碳汇交易。
中国此前试点的区域
碳市场已开展了林业碳汇抵消碳排放的交易。中国于2015年发布“自愿减排交易信息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经过发改委签发的自愿减排项目的减排量,被称为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
ccer),可用来抵减企业碳排放。CCER项目可来源于可再生能源、农林行业等领域。
林业碳汇项目具有减排量产出周期长、监测复杂和开发成本高等特征。在CCER机制下的林业碳汇项目主要有四类:碳汇造林、竹子造林、森林经营和竹林经营。
中国首个林业CCER项目是广东长隆碳汇造林项目。该项目造林规模为13000亩,在20年计入期内,预计产生34.7万吨减排量,年均减排量为1.74万吨。项目首期签发的5208吨CCER由广东省粤电集团以20元/吨的单价签约购买。
此前,全国林业碳汇的开发量远大于实际交易量。公开资料显示,截止到2021年1月,全国9个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市场累计成交2.70亿吨,其中林业碳汇CCER交易量约200万吨。
全国碳市场在今年启动之后,林业碳汇的需求和交易量将逐渐升温。目前尚未发布全国碳市场林业碳汇等CCER项目抵消碳排放的细则,业内预计相关细则将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完成之后择机发布。
从林业碳汇的供应上来看,一个地区的森林覆盖率高并不等于可交易的林业碳汇量多。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自然资本投融资中心主任白韫雯对《财经》记者表示,既有的森林蓄积量只体现现阶段的固碳能力,只有新增造林面积或实施具有额外性的森林抚育经营,才能开发为可被市场交易的碳汇。这涉及非常复杂的计量、核算、检测、核证等工作,项目管理和监测的复杂度较高,需要相关专业人才长期跟踪与服务。
政策层面对林业碳汇的推动正在加速。今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称,要推动生态资源权益交易,合法合规开展森林覆盖率等资源权益指标交易。
一些森林资源较好的企业更积极地探索林业碳汇交易。例如,
内蒙古森工集团从2014年开始探索林业碳汇,开发储备的国际国内标准林业碳汇项目9项。2017年,其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完成了第一笔林业碳汇交易。截至目前,该集团林业碳汇产品累计实现销售额490万元。内蒙古森工集团近日提出目标称,要打造全国最大的林业碳汇储备基地,努力完成从“卖木头”到“卖指标”的全面转型。
但林业碳汇的相关标准至今没有全球以及全国的统一标准。在中国国家层面,碳汇核算的方法共有6种,广东、
福建等多个省份还建立了当地的林业碳汇
方法学。
业内认为,统一相关标准是促进林业碳汇进一步发展的核心
问题。目前中国CCER 项目审批已暂停,预计将在全国碳市场启动后,林业碳汇新的核算方法学、技术指南等相关标准规划都将发布。北京预计将承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管理和交易中心。
另一方面,国际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标准构建与认定也在推动之中。2020年9月,COP26联合国气候行动和金融问题特使马克•卡尼(Mark Carney)组织来自20多个经济体的碳市场专家和利益相关方发起“扩大自愿碳市场特别工作组(TSVCM)”,旨在以现有国家以及区域的碳信用标准为基础,设计一套全球认可的统一的自愿碳市场标准,包括筛选方法学、设定原则等。中国的专家已参与其中。
白韫雯表示,该标准将为构建《巴黎协议》下自愿减排市场机制的碳信用标准提供基础。全球统一的标准体系可促进国家之间的碳信用交易。
白韫雯是参与TSVCM “国际工作组”的专家成员之一。她说:“我们将努力推动中国自愿核证减排机制(CCER)下备案的高质量碳汇方法学能被国际所认可,推动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积极参与国际碳市场规则与标准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