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红:今后30年“碳中和”将为中国带来138万亿元投资机遇

2021-3-30 21:36 来源: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作者: 殷红

碳中和目标下银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Q:对于银行业务发展而言,碳中和目标意味着什么?

  A:碳中和目标下,国家和相关部委将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经济结构的低碳转型。根据国际经验,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压降高碳排放,如减少化石能源、工业、交通和建筑碳排等;二是发展低碳行业,如清洁能源、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工业节能减排等;三是碳中和与碳储存,如植树、碳捕捉和碳储存;四是财税政策,如碳税、碳交易、绿色金融等。在经济结构的低碳转型的趋势下,银行业会迎来巨大的市场机遇。

  首先,低碳转型将创造大量投资需求。根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研究,今后30年,“碳中和”将为中国带来138万亿元的投资机遇。一是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节能环保等低碳产业将得到快速发展。二是绿色低碳技术将加速创新,产业的绿色升级依托技术的进步,如光伏成本在过去10年中下降了80%-90%,行业投资价值显著上升;三是碳捕捉、碳封存技术也将快速发展,最终实现商业可持续。

  其次,ESG投资市场将快速发展。疫情发生以来,ESG理念被更多全球投资者认可和关注,2020年底,美国责任投资规模接近17.1万亿元,同比增长42%,可持续投资占资产管理总规模的33%;三季度亚洲可持续基金规模季度增长率高达75%,其中日本暴增了160%;2020年底我国可持续投资基金总规模已经超过1172亿元、数量达到124只,分别较2019年底增长58%、12%。

  投资人对上市银行的ESG表现的关注显著上升,主要表现在:一是投资人关于ESG方面的相关调研、交流、咨询量较往年成倍增加;二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是否公开提出减碳目标或作出相关承诺、是否发布单独的环境信息披露报告、是否公开资产碳排放数据等。

  第三,碳金融产品将不断创新。从欧盟碳市场来看,碳金融产品主要包括碳期货、碳基金、碳资产质押融资、碳资产回购式融资、碳配额托管、绿色结构性存款。其中,碳期货占市场成交量的90%,成交额的95%,其他碳金融产品相对较少。

  我国银行业可考虑的创新方向包括:资产业务方面,积极探索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国际碳保理融资、碳收益支持票据等;发行低碳主题信用卡,为个人客户提供新能源汽车贷款、绿色住房信贷。负债业务方面,发行碳中和主题投资债券、碳项目收益债,发行碳中和借记卡等。中间业务方面,创新“二氧化碳挂钩型”的绿色理财产品,开展碳交易财务顾问等新型投行类产品创新;同时,发挥银行在耗能行业和项目融资中的传统优势,拓展环境信息与环境风险管理咨询业务。

  Q:除了刚才谈到的机遇,碳中和目标下,银行业还将面临哪些挑战与风险呢?银行该如何加强风险评估与管理?

  A:碳中和目标下,银行业同样也面临着很多挑战:一是持有高碳金融资产比例较大的银行,将面临较高转型风险。高碳企业可能在低碳转型中因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等措施导致成本上升、盈利收窄甚至亏损,从而引发银行信用风险;高碳企业产品需求可能下降,使得企业营业收入下降,从而引发信用风险。例如苹果公司宣布“碳中和”目标后,其供应链上下游的高碳电力、元器件等全部需要进行低碳化替代。

  二是监管部门将对银行业低碳转型将提出更高要求。监管部门将创新激励和约束政策,促进金融机构低碳转型,如鼓励金融机构将更多资产投向低碳领域;评价金融业机构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努力和贡献,将碳减排表现纳入MPA考核;逐步推进上市金融机构环境与气候相关信息强制性披露;引导金融机构开展碳足迹测算和环境风险分析与管理等等。

  三是银行业需要着手考虑自身碳中和目标和措施。已有金融机构宣布碳中和目标。这需要金融机构测算自身碳足迹,并采取有效措施压降并中和碳排放,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为加强风险的评估和管理,一方面,银行业要根据国家“碳中和”目标推进及政策落地情况,预判未来产业机构调整对高碳行业的影响,及时调整和收紧高碳行业信贷政策,有效防范低碳转型风险;另一方面,银行需通过环境与气候风险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重点选择高碳行业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将环境与气候因素纳入客户评级体系。例如工商银行开展了前瞻性的环境风险压力测试和ESG研究。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