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念志院士:研发海洋“负排放”技术 支撑国家“碳中和”需求

2021-2-17 23:33 来源: 中国科学院院刊 |作者: 焦念志

应在尽可能减排的同时想方设法增汇,也即研发负排放的方法与途径,这是实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应强调主动作为。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有着巨大的碳汇潜力和负排放研发前景。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大量排放 CO2,导致气候变化加剧,引发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威胁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已超越科技领域,成为国际政治和经济中的热点问题。2020 年 9 月 22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 75 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这是中国向全世界的郑重承诺,彰显了大国责任,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据气候行动追踪组织(CAT)预测,中国碳中和目标将使全球在 21 世纪的升温减少 0.2℃—0.3℃。中国碳中和战略关乎全球气候变化,举世瞩目。然而,中国从碳排放峰值到碳中和的过渡期只有 30 年时间,短时间内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牺牲传统经济和付出巨大的代价。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估计,中国需要在传统行业上投入 90 万亿—100 万亿元人民币才能实现“2060 年碳中和”的目标。

对于碳中和而言,减排(减少向大气中排放 CO2)和增汇(增加对大气 CO2的吸收)是两条根本路径,但当前世界各国的关注点集中在减排措施,而对增汇手段重视不足。作为碳排放大国和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尽可能减排的同时必须想方设法增汇来减轻减排的压力,也即研发负排放的方法与途径。

其实,负排放在发达国家也已成为必要的行动,2019 年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工程院和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联合发表了《负排放技术与可靠的碳封存:研究议程》(Negative Emissions Technologies and Reliable Sequestration: A Research Agenda)报告。

显然,负排放是实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

12345下一页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