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鲁政委:深度解读上海远期碳交易的来龙去脉

2019-11-10 22:29 来源: 扑克投资家

探讨碳交易的来龙去脉



正文

从18世纪的工业革命开始,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引发化石能源前所未有的消耗。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作为化石能源的消耗大国,70%的石油都消耗在交通运输上,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个数字也达到了40%。长期以来化石能源满足着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也从280ppm上升到380ppm以上,地球的温度也在不断上升。不得不承认,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

无论我们畏惧与否,真相是全球海平面正在上升。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的冰盖已经大量消融,且融化速度还在加快。北冰洋冰面变薄了30%-50%,地表冰层也在减少。按照目前的变化,预计到2100年海平面将会上升0.5-1米,那么像纽约、上海这样的沿海城市将会遭受严重的灾害,而荷兰、孟加拉国和美国佛罗里达州这样人口稠密地势低洼的地区将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于是,在石油界,全球掀起了一场“新能源汽车”的浪潮。“以电替油”的理念,迅速植入各国汽车行业。自2012年到2014年,全球原油消耗每年平均增长不到1.5%。值得庆幸的是,自2013至2015年,全球经济在继续增长,而二氧化碳排量并没有进一步增加。

扑克投资家了解到,早在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中有提到,为了抑制6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等6种气体)的排放(主要是二氧化碳),各国需要将自己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一定的额度内,超过配额会遭致不利处境,但是可以和低于配额的国家进行碳交易。通俗的说,就是给企业配备CO2排放指标,一旦排放量超过这个指标就要向其他企业购买。

举个例子,假如中国和德国的碳排放量配额都是100个单位,由于中国环保设施有限,当年实际的碳排放量达到了140个单位,远超配额,但是德国由于技术先进且以服务业为主,实际的碳排放量只有50个单位。这样,中国就可以从公开市场向德国购买40个单位的碳排放权以符合条约的标准,而德国在卖出40个单位的碳排放权后,碳排放量只有90个单位,仍然符合协议的配额,这样就使得双方都符合协议的要求,而环保执行效果好的国家因此获得了额外的收益。

2011年,中国正式启动了“碳交易”的试点研究,以求引入市场机制达到二氧化碳减排目的。在长达6年的碳交易研究后,中国首度出现了场外碳排放衍生品业务。2017年1月12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上海清算所12日正式推出上海碳配额远期交易中央对手清算业务。这是我国碳金融市场的重要尝试,也是绿色金融的又一次重大创新。

上海碳配额远期,是指以上海碳排放配额为标的、以人民币计价和交易、在约定的未来某一日期清算、结算的远期协议。作为绿色板块的衍生品之一,当前还不为大家所熟悉。它不同于大宗商品的铁矿石、螺纹、玉米、大豆等实物,可以通过可视化生产进度的跟踪,中间销售环节及库存变动的调查,来决定自己买还是卖。它是对“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买与卖。就参与交易的主体、交易规则及交易方式而言,还略显空白。

为此,扑克投资家非常荣幸地专访到一位在绿色金融领域知名度颇高的重量级嘉宾: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及兴业研究公司副总裁鲁政委教授,就其重要的研究领域——绿色金融“碳交易”方面做以下分享:

核心观点:

1.目前纳入碳交易的行业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民航等8大类的32个子行业。2013~2015任一年综合能耗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含)的企(事)业单位。纳入的标准为生产过程中的直接碳排放的规模与强度。就汽车行业而言,国家已经设立了汽车生产企业积分制,鼓励生产新能源与节能高效汽车,通过另一种方式鼓励汽车行业推进节能减排

2.目前我国现有的七个试点碳市场均不具有期货交易资格,因此,各碳交易机构纷纷从远期产品入手,探索碳金融衍生品的开发,寻求“曲线救国”。碳远期等碳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需要特别注意避免不必要的价格风险,避免对实体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造成冲击。

3.EU-ETS碳市场价格曾急剧下跌至接近0的水平,其最关键的启示是确定合适的配额。可以预想,未来只要国家控制着CO2的排放配额,就将从源头上限制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消耗。从理论上讲,气候变化、雾霾都将受到遏制。

以下为专访实录:

标签: 排放配额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