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制造推进绿色产品供给

2019-9-12 11:27 来源: 中国工业报社 |作者: 毛涛

绿色消费是消费升级的重点领域和主要方向。加大绿色产品供给,扩大绿色消费规模,可以将消费升级推向新的高度。

制造强国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对绿色产品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出台了 《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等政策,推出了《绿色产品评价通则》《绿色工厂评价通则》《绿色产业园区评价导则》《绿色制造 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导则》等标准,实施了绿色制造示范、绿色制造系统集成、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等项目,营造出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仅就绿色制造示范而言,前三批总计推出了726种绿色产品、805家绿色工厂、79家绿色园区、4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第四批又公示了52种绿色产品、611家绿色工厂、40家绿色园区、5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打造绿色供应链,同样会提高制造环节的绿色化水平,助力企业生产绿色产品。

总而言之,在法律政策的引导支持以及企业的广泛参与下,我国产业布局持续优化、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传统产业加快升级、环保产业高速发展,企业生产所消耗的资源能源和排放的污染物持续下降,整个制造业绿色产品的供给水平持续提高。

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产品供给水平相对较低,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绿色产品标准欠缺。判断某种工业品是否属于绿色产品需要标准先行,有据可依。近些年,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大力推动下,特别是 《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行动计划(2017~2019年)》的推出和实施,催生了一大批绿色产品标准,截至2019年8月1日,纳入工业和信息化部《绿色设计产品标准清单》的标准总计91项,涵盖石化钢铁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电子、通信等行业。然而,与我国庞大的制造业体系相比,现有绿色产品标准的覆盖面较窄,绝大多数工业品的生产、使用及评价依旧无标准可依。

二是企业参与热情不高。依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通知》,绿色产品需要按照全生命周期理念的要求,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系统考虑原材料选用、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等各个环节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影响,实现产品对能源资源消耗最低化、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可再生率最大化。与普通产品相比,生产绿色产品,企业需要开展绿色设计、绿色改造、绿色采购等工作,势必会增加额外投入。这并非易事,企业需要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情怀,更需要有脚踏实地践行绿色的决心和恒心。但当前的现实是,基于竞争考虑,在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抉择方面,绝大多数企业倾向于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主动从事绿色生产的意愿不强。

三是绿色产品销售不畅。近些年,国家在大力推动绿色采购工作,出台了 《环境保护法》《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企业绿色采购指南 (试行)》等法律政策,明确要求政府及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绿色采购,并通过财税金融政策积极引导其他市场主体参与绿色采购。需要强调的是,政府及国有企事业单位之外的市场主体才是绝大多数工业品的购买者。但是,现有法律政策对此类主体的正向激励严重不足,其中绝大多数并不会主动进行绿色采购和绿色消费。

为了提高绿色产品供给水平,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充分发挥标准引领作用,加快绿色产品标准制定步伐,使其早日覆盖汽车、电子电器、家具、建材、日化、纺织服装等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的领域,为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提供必要的模式参考;完善绿色产品评价体系,实施“有进有出”的动态化、公开化绿色产品清单管理,并建立健全基于市场的第三方评价机制。二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重点支持和引导行业领军企业率先生产绿色产品,并鼓励其打造绿色供应链,形成“以大带小、以点带线”的绿色产品发展格局。三是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的激励作用,加快完善绿色采购制度,给予绿色产品生产企业和采购者必要的税收减免、绿色信贷等优惠,引导商场、超市、电商平台等销售主体把好采购关并协同线上线下绿色采购规则,从生产、销售、采购等多环节发力,积极营造绿色消费氛围,拓宽绿色产品销售空间。

(作者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能源资源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