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对的事就不怕麻烦|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项目考察纪实

2019-7-25 14:19 来源: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作者: 李思楚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碗厂乡造林地块,一株一人高的冷杉树苗翠绿挺拔。通过顶部新生的芽端可以看出,今年它已经长高了十多厘米,而这样看似平淡无奇的生长速度已经被视为“奇迹”。
 
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幼苗种植后最初的几年每年只能生长1到2厘米,加上种植前的育苗期,这株冷杉已经15岁了。作为最早一批被栽种的苗木,它成为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社区和生物多样性项目(以下简称“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项目”)代表性的成果。
 
“不容易啊!”在为期三天的碳汇项目考察之行中,这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抚摸着冷杉毛茸茸的针叶,参与项目建设的各方代表都流露出对待孩子一般的温情。这背后是项目开展近十年来多方的辛勤付出,也是对诺华履行企业责任的认可。
 
2010年12月,项目正式启动,成为中国第一个与外资企业直接合作的造林减碳项目。自2011年造林开始,目前,苗木长势良好,已经进入了抚育管护和计量监测阶段,其带来的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社区经济效益也赢得了多方赞誉。
 
“选择对的事就不怕麻烦”
China Sustainability Tribune

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项目是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CDM-EB)注册的林业碳汇项目,符合标准的地块造林条件十分恶劣。正如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处处长童伟评价:“诺华把最难啃的一块骨头承担下来。”

高原地带气候干燥寒冷,很多车辆无法达到的地块还需要人力运送物资,选择做这样一个“费时费力”的项目与诺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密不可分。

“负责任的运营是诺华的宗旨之一。虽然制药行业并不是碳排放最高的行业,但我们依然主动承担了这份企业责任,而且在减排的过程中我们觉得不能单纯通过碳汇配额的购买、交换,而要实实在在地做一些事情,所以我们选择了植树造林的方式。”诺华集团(中国)副总裁陈小晶这样述说项目的初衷。

项目历经近十年,同样离不开诺华几代人共同的努力,这是不断地传承、坚持下来的结果。“诺华的理念就是,选择做对的事,而且不怕麻烦,不怕费劲,一直做下去。”陈小晶如是说。而这股韧劲在诺华集团全球环境可持续顾问Markus Lehni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诺华集团全球环境可持续顾问Markus Lehni拍摄地块苗木

这位年过花甲的瑞士绅士被很多人亲切地称呼为“老马”,他每年都会不远万里来到大凉山的项目地块进行实地考察,不知不觉已经坚持了近十年,以至于对这里的一草一木熟悉得像个当地人。

谈起项目的由来,Markus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当时,包括四川、内蒙古云南都是诺华在中国开展抵消碳足迹项目的备选区域。2010年我来到现场考察之后确定四川就是最佳项目地点,因为这里是生物富集区之一,但是森林退化很严重。”后来,诺华在哥伦比亚也推出了类似的项目。

“扶贫还要从根本上扶志”
China Sustainability Tribune

如今,穿梭在大凉山的崇山峻岭,满眼都是绿色。经过2011年至2018年的栽种补植,实现在凉山彝族自治州下辖甘洛、越西、昭觉、美姑、雷波5个县和马鞍山、申果庄、麻咪泽3个自然保护区4095.4公顷的土地上植树2100万株。未来30年内预计将吸收大气中120万吨二氧化碳。

凉山州越西县申果乡护林员吉子树里日

望着地块上茁壮成长的苗木,凉山州越西县申果乡护林员吉子树里日满脸笑容:“树好得很!”每天他都要花五六个小时走10公里山路守护这片林子,巡视树木长势、防范山火、驱赶牛羊。这份工作每年能给他带来6000元的收入,对于生活在少数民族边远山区的贫困农民来说,这是一笔可观的经济来源。

像吉子树里日这样的长期护林员共有78个,据初步统计,项目使当地人均增收2160元,惠及4265个农户约1.8万余人,其中97%的人口为少数民族。

四川省大渡河造林局副局长、高级工程师苏贤文告诉本刊记者,护林员优先考虑当地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那些年龄较大,文化程度不高,但身体素质还不错的老百姓既能弥补缺乏技术的短板,又可以获得工作机会。更重要的是,项目不仅在经济层面帮助社区居民脱贫摘帽,还加强其生态文明教育。

正如苏贤文所说:“扶贫不能单纯靠拿点钱,送点东西,还要从根本上扶志,让他们提高环保意识和掌握技术,提高自身能力,这样才能形成一个长效机制。”

凉山州雷波县民主乡的护林员告诉本刊记者,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以前都是牧民,通过项目的开展和环保宣传,逐渐意识到无节制的放牧是恶性循环,而等到苗木成林,益处将是无穷无尽的。就像吉子树里日所说:“我今年60多岁了,等我死了,但这片林子还在,我的子孙后代还会受益。”

“智慧是边做边想出来的”
China Sustainability Tribune

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项目能达到“一箭三雕”的效果是群策群力的成果,也得益于项目形成的创新管理模式。正如陈小晶所言:“智慧都是边做边想出来的。”

项目初期,幼苗成活率低的问题成为童伟心头最大的担忧,这意味着项目交付的减碳量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标准,但Markus的一番话拨开了他心中的愁云。

Markus以诺华在阿根廷和马里的碳汇项目为借鉴,以中国的脱贫攻坚政策为依据,提出将碳汇项目与大熊猫保护和扶贫问题相结合,既弥补碳汇总量可能不足的顾虑,又达到多重效益。因此,项目被定义为“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社区和生物多样性项目”。

碳汇量的问题解决了,但林牧冲突的新问题又在项目建设期扑面而来。当地政府给出修建围栏的解决方案,而Markus认为这样会影响当地百姓的经济收入,经过协调商议,最终修建了20.9万米围栏,等苗木长到牛羊啃食不到的高度,再允许地块内适度放牧。同时,地方政府和林业部门配套制定村规、划定放牧缓冲带、加强环保宣传等一系列措施也有效地缓解了矛盾。

受益于林业碳汇项目的启发,2018年,大渡河造林局联合四川农业大学开展了森林碳汇扶贫示范工程。据了解,示范基地共123.6公顷,主要开展高寒山地造林、抚育管护及林下经济作物种植、集约养殖等技术培训与示范,引导和动员当地贫困农户参与示范基地建设及相关技术培训活动,获得培训教育和增收机遇。

项目得以顺利进行,并且碰撞出更多的智慧火花,关键在于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协作机制。据苏贤文介绍,项目成立了由国内外林业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以及由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诺华集团等代表组成的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经过实地考察、民意调查向指导委员会提出建议,由指导委员做最后的决策。如果未达到预期目标,又会重新进入流程,直到探索出正确的方案。

 记者手记

一份蓝本,无限未来

第一次接触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项目是2018年底的项目成果报告会。“多重效应”“创新管理”“30年计入期”,这些标签让人为之感叹。对于一家跨国企业而言,在四川凉山州开展这样一个项目尤为可贵。直到踩在项目地块上,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艰辛和意义。

历史采伐遗留下的树桩,时有时无的手机信号,简陋的民房和学校,条件极差的公共卫生设施……三天的实地走访,沿途场景记忆犹新。这是一个亟需被注入发展动力的地方,而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项目就是一个引擎。对于想要履行企业责任的企业和组织,这个项目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看得远,掌握未来低碳发展主导权。要成为有远见的先锋企业,除了要尽到企业在产品质量、员工发展、节能减排等传统领域的社会责任外,还应善于提前预警和科学预见在未来可能产生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相比较于碳交易市场购买指标,诺华选择了植树造林的方式更具有前瞻性和主动性,不仅引领企业责任实践新的方向,同时把碳当作资产管理,掌握未来低碳发展先机。

想得全,结合当地发展痛点难点。实施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项目的5个县均属国家级贫困县,又处于三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内。从造林减碳的角度出发,项目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结合当地的发展难点,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扶贫攻坚纳入其中。一方面成就了项目的多重效益,另一方面牵动凉山州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

做得实,发挥协作、实干精神。项目形成的“两委一办”的科学管理构架在较为全面、准确地代表和反映出各相关方现实诉求的基础上,统筹协调包括诺华、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大渡河造林局等在内的各方资源,也有利于诺华发挥自身在管理、资源、技术等领域的优势。在此机制上,资金不足、苗木补植、林牧冲突等具体问题得以攻克,保证预期成果。

可持续发展事业中跨国企业的力量越来越重要,不论是造林成效还是管理模式,诺华成功地树立了一个标杆,并且将影响更多的企业和组织。据悉,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将以此项目为模本在全省进行复制,以期带动整个四川省的林业碳汇事业。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