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结构变化对中国碳排放影响需要更多定量分析
人口变化包括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变动。大多数人口预测研究对中国未来人口变化的基本判断较为一致,即:中国人口增速下降趋势仍会持续,但未来人口结构会发生巨大变化。人口结构变化包括不同年龄构成、城乡人口构成、教育程度构成、人口空间流动、劳动年龄人口构成等。
中国能维持20多年的年均9.6%的经济增速,是与高比例的劳动年龄人口,较低的总抚养比,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等人口红利密切相关。2018年被认为应该是“全面放开二孩”
政策实施后的新生儿出生高峰年,但很多地区新生儿出生人数同比下降。为将总和生育率维持在1.8,改善人口结构,释放新人口红利,除了继续调整生育政策,中国还会实施一系列以人为本的社会民生政策改革,提高人口的就业、健康医疗、教育水平。
这些政策的实施会决定未来不同时段的人口结构特征变化。例如,循序渐进的户籍制度改革引导人口梯度转移,会影响未来人口城乡和地区空间分布。又如,一些预测认为“全面二孩政策”会增加2031年以后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并提高未来劳动年龄人口中的青年人口比例,降低高龄人口比例。
人口结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能源系统之间彼此作用构成了复杂互动系统。如何将人口结构及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属性纳入一个整体的分析系统框架中是需要中国
碳排放模型研究更多关注和解决的关键
问题。
人口结构会改变经济增长要素构成(劳动力投入、人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等),改变储蓄率和投资率,影响经济增速、经济结构等,这都会影响到如何判断中国未来碳排放趋势和路径。
人口结构变化改变消费结构、个人和社会行为方式。人口老龄化可能降低衣食住行的需求,但未来年轻人口的消费潜力会持续增加。《2018年微信数据报告》基于大数据分析提到,“55岁以上人群早睡早起,与太阳同步作息;90后人群公共
交通出行频繁(25次/月);00后晚睡早起,夜猫人群最集中”。这些信息反映了不同年龄人群的消费行为差异是非常大的。
人口流动和城乡结构影响居民用能设备的需求。中国城市人口对住房舒适度、交通系统和家用电器等需求要高于农村人口。2017年中国城镇人均用电是6578度电,约是农村人口用电的4倍。若延续目前城市用电趋势,2030年城市新增用电量会是9780亿度电(约是4个
浙江省的2017全社会用电量)。
尽管中国未来人口总量增速放缓,但中国未来人口内部结构会发生巨大变化,人口因素如何影响中国未来碳排放趋势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需要更系统和科学的碳排放政策模型将人口结构作为量化参数进行影响分析。
(本文作者杨鹂是绿色创新发展中心项目主任/高级分析师,主要负责能源经济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她于2014年取得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