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时期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的形势与任务

2018-10-15 16:50 来源: 中华环保网 |作者: 马爱明

解读新时期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的形势与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提出了到本世纪中叶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在这一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将成为重要的一环。2018 年5 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大会,进一步丰富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内涵,提出了新时代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六大指导原则,为解决我国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特别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需要准确认识面临的形势,更好地统筹谋划国际国内两大方面。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进展分析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正式开始于上世纪80 年代末,由政府部门推荐的专家参加了联合国环境署和世界气象组织联合成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工作,为历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编写作出了贡献。中国政府代表参加了1990 年开始的气候变化公约谈判及其后的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等相关谈判,推动建立了公平合理的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制度。

为做好参加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和协调国内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的工作,中国政府建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制,从1990 年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下的气候变化协调小组,到1998 年设立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牵头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再到2007 年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领导层级越来越高。时至今日,已经形成了由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各地区和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组织领导体制,为全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中国先后制定了多个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规划。从2007 年第一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到2014 年《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从2013 年《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到2016 年《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中国既制定了综合型的应对气候变化规划, 也制定了专项的适应气候变化方案。此外,从第十二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开始, 应对气候变化已经作为专门的篇章纳入其中,有关部门还通过制定发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分解落实相关任务。在这些规划中,确立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确定了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措施,更重要的是,明确了规划期的任务目标。2009 年, 在哥本哈根会议前夕,中国政府提出到202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 年下降40% ~ 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增加4000 万公顷、13 亿立方米。 2015 年 ,中国在提交气候变化公约的《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文件中提出,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 年下降60% ~ 65%,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 左右, 森林蓄积量比2005 年增加45 亿立方米左右。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农业、林业、水资源等重点领域和城市、沿海、生态脆弱地区形成有效抵御气候变化风险的机制和能力,逐步完善预测预警和防灾减灾体系。规划和目标的提出,指明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方向,引领了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为落实应对气候变化任务目标,各部门、各地方采取了多方面积极措施,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通过调整经济结构,鼓励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 增加清洁能源占比,扩大植树造林和加强森林抚育,有效控制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有关部门和地方开展了类型多样、各具特色的低碳试点、示范活动。

 过去几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了积极成效。低碳试点城市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普遍高于非试点地区,碳强度降幅显著高于全国平均碳强度降低幅度;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取得积极进展,为建立全国碳市场奠定了基础;经济结构得到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50%,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 左右,以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新动能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取得积极进展,五年间累计退出钢铁产能超过1.7 亿吨,煤炭产能8 亿吨,水泥产能2.3 亿吨,平板玻璃产能1.1 亿重量箱,关停煤电机组1500 万千瓦;能源结构不断优化,煤炭消费比重下降8.1 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高6.3 个百分点。温室气体排放增长趋势得到有效遏制,2015 年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 年累计下降20%,超出目标值3 个百分点; 2017 年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 年下降46%,已经提前完成原定到2020 年下降40% ~ 45% 的目标。

123下一页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