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市场对清洁能源发电有何好处?

2018-3-12 12:44 来源: 火蓝能源

碳交易市场究竟意味着什么?



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始于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通过的《京都议定书》,该协议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全球首个主要的碳排放权交易系统(ETS)于2005年投入运营——即欧盟排放交易系统 (EU ETS)。该系统2017年覆盖1939百万吨二氧化碳(除航空),目前依然是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引领者,碳产品交易量和交易额一直占全球总量的3/4以上。美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体系,但已有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东部及中大西洋10个州区域温室气体减排倡议(RGGI)、加州全球变暖行动倡议等区域碳市场。亚洲地区碳交易起步较晚,2012年韩国国会通过了引入碳交易机制的法律,成为第一个通过碳交易立法的亚洲国家。2015年,韩国碳交易机制运行启动。该机制覆盖占全国排放总量60%以上的300多家来自电力钢铁石化和纸浆等行业的大型排放企业。日本首都东京是全球首个城市层面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发源地,该体系于2010年开始运行。至2017年底,随着中国和加拿大安大略省碳排放市场的推出,全球碳排放交易体系已达19个,这些碳市场将负责超过70亿吨的温室气体排放。贡献着全球近一半的GDP,并占全球超过15%的碳排放。这些拥有碳市场的国家和地区在全球经济和减排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历经十年耕耘,2017年12月19日中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正式启动,不仅给当下较为低迷的国际碳交易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给国际碳交易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前景和想象空间。

所谓碳交易市场,就是把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视作“商品”,通过给予特定企业合法排放权利,让二氧化碳实现自由交易的市场。具体而言,发改委将会同能源部门制定一个配额分配标准,对每一家参与碳交易的企业进行配额分配。如果一家企业排放量超过能源部门分配的配额标准,就需要花钱,从别的企业手中购买配额;反之,如果企业通过节能减排等技术减少了排放,就可把手中富余的配额出售,由此带来收益。

根据《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我国将分三阶段稳步推进碳市场建设工作,第一阶段为基础建设期,即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国统一的数据报送系统、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设。第二阶段为模拟运行期,即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开展发电行业配额模拟交易,全面检验市场各要素环节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强化市场风险预警与防控机制,完善碳市场管理制度和支撑体系。第三阶段为深化完善期,将在发电行业交易主体间开展配额现货交易。在发电行业碳市场稳定运行的前提下,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

按照政策发布的时间,第一阶段的基础建设期大概指的就是2018年,在此基础上的第二阶段在时间上应该是2019年,之后便是深化完善期。

根据相关政策,参与碳交易的初期交易主体为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条件成熟后,将扩大至其他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行业。而所谓重点排放单位指的是那些在发电行业年度排放达到 2.6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综合能源消费量约 1 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年度排放达到 2.6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及以上的其他行业自备电厂视同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管理。

综合而言,年度排放达到 2.6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及以上的发电行业企业及其他行业自备电厂为目前碳交易市场的主体。毫无疑问,发电企业将成为当前碳交易市场的主力军。

众所周知,降低碳排放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应该是用清洁能源来代替当前人们传统能源的利用,其中以煤炭为主的发电行业是碳排放量比较大的一个行业,既然现在碳交易市场以发电行业作为切入口,那这对清洁能源发电有什么好处?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