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蓝天、要减煤、要采暖、要成本——何为优选?

2017-12-1 12:34 来源: 汉能碳资产 |作者: 高鹏翼

北方冬季采暖是民生问题,没有商量余地!

建设美丽中国,“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保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没有商量余地!

过往的若干年里每到采暖季,以华北平原为核心,包括北京在内的北方空气污染就会接踵而至。

调查显示:民用散煤燃烧排放,是主要成因。尤其在农村和城乡接合部,甚至市区的平房里,因没有集中供暖,群众只能靠自己家里安装土暖气,用烧散煤的方式取暖过冬。煤一烧,烟囱黑烟冒,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那么,真的无解了么?

关键还是基础设施投入和使用成本。基础设施需要慢慢来,成本却是“要命”!是要蓝天还是要成本?散煤的低成本特性是市场机制下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难点。

2017年随着大气十条的趋紧,环保压力陡增,从政府到百姓,依问题为导向,想了各种办法,借重系列新技术去煤降本,看看这些措施产生的结果吧!

一、空气源(能)热泵采暖

以北京为例,近几年,北京一直推行“煤改电”“煤改气”,用清洁能源替代燃煤采暖,但多样化的地貌特色和居住形式,也有不能通行之处。今年,北京市重点针对大兴区、房山区、通州区等郊区居民采暖进行改造。政府经过反复比较试验,选定了空气能热泵,解决农村居民采暖问题。

基础设施改造方面:根据北京市的相关政策,农村地区煤改电,政府承担房屋修缮保温、电网改造和电采暖器的大部分费用,居民仅承担电采暖器费用的10%。例如:这样一台能通过电力保障8个房间、使用面积近120平米的取暖空气能热泵。安装在一户以前每年冬天至少要用掉5吨散煤,差不多花费三四千块钱的家庭。

 电费方面:政府采取了补贴政策,在晚8:00点到早8:00期间居民自付单价为0.1元/度电。整体测算下来,一个冬季,取暖费用会比烧煤时省不少。今年取暖季开始之前,处于北京和河北交界处的房山区兴各庄村整村完成了煤改电改造,再也没有一到冬天家家户户冒黑烟的情景了。今年,北京农村地区已有700个村庄30万户完成了煤改气、煤改电的清洁能源改造。

效果如何?且看百姓日后的感受吧。

二、储能式电采暖

依然以北京为例:2016年入冬前,政府把城区一户三个屋子暂时无法市政供暖的散烧煤炉子采暖换成了储能式电暖气。只在晚8:00到早8:00之间通电开启,积蓄能量,白天不通电开始释放能量,保证24小时都暖和。这样三组电暖气,给这家三个屋子持续供热,电价也是0.1元/度。

这家用户从去年十一月初到今年三月底,都用上了电取暖,比市政供暖家庭多了30天,而费用方面,过去一冬用煤将近1500元,这次包括生活用电一共花费1400元。

这个社区,由于历史遗留原因,虽然在城区,仍然有100多户平房居民要烧煤采暖,过去一到冬天,社区干部就倍感紧张。

社区干部说:“煤都堆到过道里,每家都出一个洞,弄烟囱口,完了呼呼冒黑烟,每天都要检查,七八点钟刮着大风,拿着大喇叭就说各位注意,今天降温了,大家生火要注意,别倒风,别煤气中毒。每天都在查,就是说不能隔三差五,天天都要查,白天查,晚上查。”是啊:稍不留神就会煤气中毒!

北京市的居民日常梯级电价第一阶梯约2880度范围内,大约0.4883元/度;第二阶梯超过2880度低于4800度,大约0.5383元/度; 第三阶梯超过4800度,大约0.7883元/度。

前边所有措施的改制成本都要政府补贴。为了大力推进煤改电、煤改气工程,北京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对管线、电价、居民用的采暖设备都进行了补贴,仅采暖设备一项,市级补贴每户最高能达到1.2万元,此外还有区级补贴。电网改造据说花费几百亿,真是拼了!

据报:北京700个村“煤改清洁能源”任务已经超额完成;年内将实现城六区和南部平原地区基本“无煤化”。已完成1万多蒸吨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1.9万多蒸吨燃气锅炉低氮治理,这两项均大幅且提前超额完成全年任务。

通过这些措施: 2012年北京全市的燃煤消费总量大概是2270万吨左右,初步估计,5年后的今年燃煤消费总量可能会在400万吨左右。剩下这400万吨大部分应该是现在还暂不具备条件改造的一些山区,一些村的散煤。

三、“2+26”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协同治理

一体化的京津冀,打赢蓝天保卫战,谁也逃不掉。但是三地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同的,这就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北京大力进行去煤化的同时,天津全面排查全市121万户散煤用户,坚决实施散煤清零。为确保区域空气质量,天津也是拼了!自我加压,将清零任务由3年改为2年完成,今年确保完成61万户。对排查出的1.1万台燃煤锅炉,除保留184台达到特别排放限值或者超低排放要求的,其他一律改燃气或者关停。

河北将清洁取暖列为“一号任务”。在5个专项实施方案中进行了具体部署。电代煤、气代煤任务覆盖181.2万户,取缔散煤经营网点2796个。

河北省截至10月底,完成通气通电户数233.9万户,与180万户原计划相比,超额完成近30%。例如:地处河北省邯郸市的峰峰煤矿是一家大型煤矿,以前,煤矿生活区的采暖都靠购买自产煤,今年冬天,生活区里30%的用煤单位都不再用煤,也用上了电取暖。

大气十条的中期考核之年,保定、廊坊等环京区域又被划为国家级禁煤区,京津冀三个地区都卯足了劲超额完成既定目标。从日前召开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散乱污”企业整治暨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阶段总结现场会上获悉:截至目前,“2+26”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完成电代煤、气代煤300多万户,替代散煤1000多万吨,提前完成全年任务。

在强力推进煤改电煤改气的同时,是不是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稳步推进?都有待商榷。比如:管网铺设是否到位,天然气、电力是否能够供应得上,能不能保障老百姓温暖过冬,老百姓的经济承受力,这些民生工作是否都考虑周全了?

减煤工程,京津冀地区已经持续好几年了,但今年史上力度最强、规模最大。这几年的减煤工程到底对大气治理有没有效果呢?显然是有的,不过,代价也是不菲的。

四、氮氧化物排放治理

由于燃气的低硫特性,减煤工程从2013年到2016年,北京市二氧化硫浓度从28微克/立方米下降到了10微克/立方米,今年截至10月底,二氧化硫累计浓度下降到了 8微克/立方米,同比去年下降了11.1%。而整个京津冀地区,2013年到2016年内二氧化硫浓度下降超过50%。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也是前段时间各种圈里纷纷传扬的问题:燃气燃烧释放的氮氧化物会比燃煤时少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供暖季开始之前,国家燃气用具质检中心的研究人员对天津一户居民家中的燃煤烟囱排放物进行了检测,氮氧化物大概是在100PPM左右。由于居民家中尚未通天然气,在国家燃气用具质检中心实验室,研究人员对该居民家中安装的同款燃气炉也进行了排放检测。结果显示:这个燃气炉在额定满负荷运行情况之下,其出水温度是80度,回水温度是60度,的氮氧化物排放在50PPM左右。表明,氮氧化物在燃气炉中的排放远小于燃煤炉中的排放。

为了防止大型燃气锅炉氮氧化物排放过量。从2013-2017开北京地区开展的“清煤降氮”工程,还针对已经在运行的大型燃气锅炉进行了低氮技术改造。例如:位于丰台区的一个大型燃气锅炉,在2015年时就进行了低氮技术改造,运行期间氮氧化物排放量一直维持在75毫克每立方米。

2017年入冬以来,很多人都能感受到京津冀地区的蓝天数相比于往年有所增加,严重污染天气有所减少,环保部11月23日发布的最新数据也表明,自10月1日以来,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PM2.5浓度同比下降了15.8%。看来大规模的减煤措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五、正视问题

煤改电、煤改气有用、有效,不仅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实践证明:也提升了百姓的生活品质。长远来看,把烟煤换成“无烟型煤”采暖的过渡方案不如直接用清洁能源替代燃煤,这是治本之举。

煤改气好是好,就怕气不够。最近一些地区的一些单位就受到了“断供”压力,有些地方还报出“半拉子工程”,这都是“一刀切”的后果。煤改电,能源二次转化降低了能效,怎么解决?需要深入思考。

散煤治理是块硬骨头,不仅涉及清洁能源的供应,也涉及基础设施、能源价格等,区域不同,需要精准聚焦,持续发力,不能“一刀切”。在保障民生同时,合理推进,久久为功,方能“打赢蓝天保卫战”,实现环境治理和社会治理双赢。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