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金融市场研究报告》正式发布

2016-9-7 00:35 来源: 北京环境交易所

《中国碳金融市场研究报告》


2016年9月6日,由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绿金委)、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保尔森基金会等联合主办的绿色金融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主任Erik Solhiem、瑞典财政部副部长Per Bolund、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汇丰银行大中华区总裁黄碧娟等300多名全球金融监管和金融机构要员参加了本次会议。北京环境交易所总裁、绿金委副秘书长梅德文代表绿金委碳金融工作组,在会上正式发布了《中国碳金融市场研究报告》。

今年4月,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绿金委主任马骏博士委托和绿金委的指导下,北京环境交易所牵头成立了绿金委碳金融工作组,负责开展碳金融市场相关的政策研究、产品创新、能力建设及交流合作。《中国碳金融市场研究报告》是绿金委碳金融工作组的重点研究项目之一,由北京环境交易所联合中节能华璟碳资产管理公司、中碳未来(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中碳能投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汉能碳资产管理(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中伦律师事务所伦敦分所等机构共同完成。

碳金融市场即金融化的碳市场,它是欧美碳市场的发展主流,也是中国碳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在现实的国情条件下,中国碳市场建设实际面临着两大基础性任务,一是从零开始建立和完善排放交易(ETS)机制,这也是七省市试点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二是在交易市场的培育和完善方面逐步实现金融化,让ETS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使碳价信号真正引导节能减排和低碳投资。第二个任务,也是《中国碳金融市场研究报告》的主要研究内容。报告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是:一、对碳金融市场的基础概念及原理进行系统分析;二、对欧盟碳交易体系及伦敦碳金融市场等国际典型案例进行解剖;三、重点探讨七省市碳交易试点及碳金融创新基础上的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四、对中国碳金融市场的未来趋势及主要挑战进行展望;五、基于上述研究,提出支持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报告认为,碳金融工具主要包括交易工具(碳期货、碳远期、碳掉期、碳期权等)、融资工具(碳质押、碳回购、碳托管等)和支持工具(碳指数和碳保险等)三类,可以帮助市场参与者更有效地管理碳资产,为其提供多样化的交易方式、提高市场流动性、对冲未来价格波动风险、实现套期保值。从层次结构看,碳金融市场既包括宏观层面的碳交易规制体系(ETS),也包括微观层面的二级交易市场、融资服务市场和支持服务市场,其中二级交易市场是其核心,分为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而宏观框架和微观结构的过渡衔接部分则是一级市场。碳金融市场发展的成熟度,可以从市场效率的角度来衡量,一是资源配置效率,一是市场运行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包括碳价的有效性和碳价的稳定性,市场运行效率包括市场的流动性和碳价的权威性。

在国际碳市场上,碳现货是基础,碳期货是关键,碳期货交易量往往是碳现货的30多倍。EU ETS的主要交易平台曾经包括欧洲气候交易所(ECX)等 9家场内外交易机构,经过市场整合后,到2014年实际还有碳交易业务的仅剩下4家。由于成功汇聚了欧洲乃至全球主要的金融投资机构,伦敦迅速发展成为英国和欧洲的碳金融中心:场内交易方面,ICE-ECX作为市场龙头占据了一级与二级市场份额的92.9%,其中大部分是期货交易;从场外交易来看,伦敦能源经纪商协会(LEBA)的成交量一直占欧盟场外交易的一半以上。欧盟碳市场除了受到碳交易方面政策法规的管辖外,还要接受包括《金融工具市场指令》(MiFID)、《市场滥用指令》(MAD)、《反洗钱指令》(Anti-MLD)、《透明度指令》(TD)等相关金融市场法规的管理,欧盟证券市场管理局(ESMA)已联合欧盟委员会气候行动总司发布关于MAD以及MiFID在进一步执行中的技术建议和执行管理技术标准草案,并在成员国的行业、金融和交易平台三个层面落实。

中国七省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运行三年来成就明显,市场机制成功建立并运转顺利、定价机制逐渐完善,但同时也存在交易方式原始、流动性不足、风险管理工具缺乏等严重局限。为了推进企业碳资产管理、活跃碳市场交易,各地的碳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涵盖了除碳期货之外的各类主要工具。报告认为,从带动力、需求度、风险度和发育度四个核心指标来看,推出碳期货、碳远期、碳债券及碳基金等碳金融产品的条件基本已经成熟。关于未来中国碳金融市场的规模,初步的情景分析显示,2017年后如果能够推出相关的碳金融交易工具,保守情景下交易规模能达到600-800亿元,中值4170-5560亿元;2020年后,保守情景下交易规模能达到1000-1200亿元,乐观情景下为37500-45000亿元,中值6950-8340亿元。尽管目前的七个试点碳市场还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但国内外都对未来的全国统一碳市场抱有高度期待,期望它能够合理为碳定价、引导清洁能源投资、促进低碳产业发展,同时引领国际低碳产业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未来的中国碳市场应该且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一体化、金融化和国际化的碳市场,但在此过程中,将会面临一系列挑战:近期挑战,是如何确保全国碳市场如期启动并顺利运行?中期挑战,是如何提升碳金融市场的配置效率和运行效率?长期挑战,则是如何让碳金融市场引导低碳发展、引领国际合作?

为了推动中国碳金融市场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报告从一级市场建设、二级市场建设和协同监管框架三个方面提出了16条政策建议,涵盖了基础供求关系、抵消机制优化、林业碳汇、交易方式优化、碳期货、场外市场、碳融资、碳资产证券化、绿色信用评级、碳价稳定机制、交易成本管理及监管协调机制等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报告建议,在交易方式方面对碳市场交易机构给予更大的灵活度,在国务院38号文及37号文的精神指导下,建立碳交易机构的年度评审与甄别机制,实行差别化管理,对依法合规运营的交易机构逐渐放宽交易方式方面的限制;开展碳期货交易试点,推动形成国家碳交易中心市场和国际有影响力的碳定价中心;大力发展场外交易市场,有序开展场外碳远期、碳掉期、碳期权等交易,推动形成场内与场外协调联动的多层次碳金融市场体系;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基于碳配额ccer减排量等基础碳资产的融资服务,鼓励基于碳配额和CCER减排量等支持资产积极开展碳资产证券化,支持发行碳基金和碳债券,鼓励市场机构为企业发行碳基金和碳债券提供增信手段。

作为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碳金融市场目前已经迎来发展的战略机遇期。8月31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七次会议要求,要利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和相关政策为绿色发展服务。这是中央决议里首次出现“碳金融”的提法。当天,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将碳金融作为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一环进行了部署,涵盖了碳金融产品、环境权益市场及环境权益融资等内容。这也是迄今为止国家推出的最为明确详尽的碳金融相关政策措施。9月3日,在G20杭州峰会开幕前夕,中美两国正式批准《巴黎协定》并同时向联合国秘书长交存了批准文书,展现了两国协作引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转型的强烈意志,而碳金融市场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工具。《中国碳金融市场研究报告》可以帮助金融界更好地了解和参与碳市场建设,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碳市场机制、丰富绿色金融体系、争取国际碳定价权提供支持。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