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上午,白鹭展翅、顺风高飞,金秋的鹭岛显得凉爽宜人。以推动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创新碳金融产品,为地方实体经济提供有效融资工具为主旨的“‘碳能融金’绿色P2P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在厦门举行了简朴而不失大气、隆重的上线仪式。
相关主管部门领导、
四川省人民政府驻厦办副主任杨勇、劳务信息处处长郭豫川,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总经理曾澜、业务管理部总经理杨万红,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教授、低碳研究专家任力,以及
福建省四川商会、福建省四川巴中商会、福建省四川渠县商会、莆田市川渝商会、厦门市泉州商会、厦门市南安商会等多家商会主要负责人,投资界、实业界企业家,学界专家和新闻媒体共100余人共同出席了此次上线仪式。本次仪式以四川省人民政府驻厦办为支持单位,由厦门肃正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主办,福建省四川商会、福建省四川巴中商会、福建省四川渠县商会等协办,中国改革报、中国企业报、新华网、新浪网、凤凰网等十余家新闻单位作为支持媒体。
与会领导嘉宾共同按动水晶球,“碳能融金”APP正式上线
创新碳金融产品,帮助实体企业融资
当天上午,出席仪式的领导嘉宾共同按动了水晶球,“碳能融金”APP宣布正式上线。上线仪式完成后,即将作为“碳能融金”出资人资金安全保障方——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和“碳能融金”运营方厦门肃正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举行了保险合作签约仪式。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总经理曾澜和厦门肃正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兼CEO赵果分别代表双方企业进行现场签约。
“碳能融金”保险合作签约仪式
四川省人民政府驻厦办副主任杨勇发表致词表示,国家高度重视建立全国
碳排放权交易
市场,2016年是全国碳
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攻坚时期。同时,碳金融是将来新兴的金融领域,碳金融将逐渐成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之一。预计到2020年,全国每年碳排放许可的期货市场和金融
衍生品市场将达5000亿元以上,现货市场保守预计也将达到3000亿元以上。今年7月29日,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温室气体自愿
减排交易机构在福建揭牌,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成为全国第九家国家备案
碳交易机构,福建将更好地参与全国
碳市场建设。海西区拥有自贸区等多项
政策红利,海西区的企业将可在减排控排、碳金融等领域大有作为。
杨勇表示,今天,“碳能融金”绿色P2P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在厦门上线,是以开放包容、敢于创新著称的川商积极贯彻中央政策的一个创新举措和有益尝试。“碳能融金”以P2P金融的技术和平台为载体,帮助实体经济的中小企业有效盘活
碳配额资产、借助碳排放权进行质押融资,是中小企业融资的又一新途径。在拓宽融资渠道的同时帮助企业树立
节能减排的意识,有利于促进企业减排控排、主动履行社会责任。
四川省人民政府驻厦办副主任杨勇发表致词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教授、低碳研究专家任力在会上表示,2010年7月份厦门市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低碳城市试点城市。厦门目前在开展碳排放权交易配额需求总量等专题研究、开展碳排放权交易配额分配方案制定及配额分配工作、开展碳排放
核查机构培育和碳排放权交易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等方面加大了力度。今年厦门已有10家企业被纳入首批碳排放控制行列。减排控排做得好的企业,可将多余的碳排放配额转让出去,为企业增收;手上拥有碳排放权的企业,出于企业自用的需要又不能将其转让变现,就可通过像“碳能融金”这样的中小企业融资平台进行质押融资,以提高企业现金流周转能力。“碳能融金”平台为中小企业寻求融资打开了另一扇窗口,在以金融创新支持实体企业发展上做了很有意义的探索。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教授、低碳研究专家任力发表专题演讲
碳交易将成常态,碳资产助力企业融资
仪式上,根据现场安排,嘉宾们共同下载了“碳能融金”APP(苹果版和安卓版),作为“用户”一起体验了一番。
据悉,“碳能融金” 绿色P2P中小企业融资平台是由国内投资界、互联网金融界和律师界等多位资深人士联合发起,严格遵守我国互联网金融管理相关法律
法规、根据领先的商业模式而设立和运作。“碳能融金”将成为国内P2P业的新成员,而与其他P2P平台有所不同的是,它是目前国内首家专业从事碳排放权质押融资和综合理财的互金平台。
厦门肃正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兼CEO赵果讲述减排控排和企业社会责任
记者在会后采访了“碳能融金”联合发起人之一、厦门肃正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兼CEO赵果。他表示,伴随我国将在2017年开始全面启动国内碳市场,中国碳排放整体市场规模有望成倍放大。据专家预测碳排放权可能超过石油,成为全球交易规模最大的商品。因此今后中小企业在减排控排、进行碳排放权交易将成为常态。以往人们感觉很新鲜、俗称“卖空气”的碳交易将越来越多进入公众视野,大家也越来越容易接受;因为减少碳排放、实现低碳生活,人人有责、人人可为,碳交易也有助于帮助公众树立低碳意识,合力对超排、违排企业进行监督。
赵果指出,创建“碳能融金”平台,是基于两方面的现实需求。第一方面,中小企业将越来越多被纳入减排控排对象,提前主动履约的任务摆上日程。而许多企业特别是实体企业由于拥有一定的碳排放配额、或多出的部分碳排放权,由于企业自己使用的需求不希望直接转让变现、但仍闲置一段时间的,可作为“碳资产”进行质押融资,以满足企业补充现金流的需求。企业也可将质押贷款转化为减排技术和设备,争取大幅减排、较早实现履约,今后每年得到的碳排放配额将由于成功减排而多余出来,成为企业的碳资产。因此今后多数实体企业将有着以碳资产进行融资的庞大需求,政策也鼓励创新碳金融产品的推出,而以运营灵活和高效见长的民营资本将更好发挥作用,有效地弥补银行在这方面的不足。第二方面,国家高度重视普惠金融,政策支持普惠金融产品的创新,百姓也有稳健理财的大量刚性需求。这两方面需求的结合,我们就萌生了创建这个平台的想法。
赵果总裁为大会介绍碳金融创新与商业模式
“碳能融金”:为出资人和质押借款方作双向有力保障
据介绍,“碳能融金”APP目前有苹果和安卓两个版本, 8月30日APP试运行,仅2天时间注册用户就超一万人。“碳能融金”的电脑(PC)版也于9月4日当天同步正式上线。
“碳能融金”平台的出资人主要是机构和个人,借款方则主要为中小企业。个人在该平台注册和参与投资,有如下几个优势。首先,保险“兜底”。个人在该平台的起投资金是100元;投资层级分为A、B、C三级。所有投资人的投资款本金都将得到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承保;一旦碳排放权质押物灭失或借款企业还不出钱时,将由保险公司负责赔付投资人的全额投资本金。保险将由平台统一办理,是由平台在自己的收益中出资为出借人投保。A级的年收益率为10~12%。B级和C级的投资,属于风险相应提高一级的投资。B级投资的年收益率为12~15%,C级为15~18%。第二,变现容易,灵活、保障性好。用于质押贷款的碳资产,属于可在二级市场随时变现、且市场价格呈持续上升态势的资产,用于资产运作、给予投资人合理的收益回报,是安全有保障且可持续的。同时,碳资产债权(也称碳能债权)属于可灵活分割的资产,可根据债权处理的需要进行分割和分配,以确保投资人的本金和收益。相对于房产作为债权时的不可分割、变现较慢,碳资产的债权就具备独特的优势。第三,周转便捷。投资人可根据自身周转的需求,在平台上对债权进行转让,以及时获得资金。投资人还可实时看到自己账户的收益情况。
业界人士指出,“碳能融金”的推出,将成为个人选择稳健理财的良好平台之一。
肃正资产黄锦芳经理介绍公司主营业务
作为质押融资方的实体企业,在平台上通过碳资产质押进行贷款融资,也可得到如下保障。第一,获得所有权认定。借款方需与平台的线下经办人一起到企业注册所在地的发改部门进行碳排放权质押登记,获得主管部门发放的质押登记证书。登记证书的获得,即帮助企业获得碳资产的所有权认定(就像拿到一套房子的“房产证”),并进行实时市场价值的评估和确认。第二,利息负担较低。以碳资产作为质押在平台贷款,其年利率最高不超过18%,即月利率在1.5%及以下。相对于一些其他非银行的融资渠道,利息负担将较低。第三,还款灵活、质押数额的变更灵活。因碳资产的可分割,借款方(企业)可根据企业使用碳资产的需要,灵活对已质押的碳资产数额进行变更;清偿部分贷款,将已清偿部分的碳资产拿回去自己使用;对留下部分则继续参加质押。第四,安全保障好。出资人的资金、借款方的还款等,都通过
第三方支付平台和银行等资金管理方进行管理和支付,“碳能融金”平台则专业负责尽职调查、风险控制、质押物监视等。无论是出资人和借款方,其资金安全均有良好保障。
在监管层鼓励普惠金融支持实体企业发展的大环境下,“碳能融金”平台的推出和运营,从碳金融创新的角度,为实体企业在融资发展上燃起了另一把“烈火”。 “碳能融金”平台的精神口号是“碳能融金,和气生财”。赵果总裁对记者阐释了其中含义。“碳能”是“碳资产”的简称,“融金”则意为“融到资金”;和气生财,“和”为“和谐”之意,“气”为“气体”之意,即碳排放权(碳资产)属于以二氧化碳排放为主体运营的资产,“生财”则意为“创造财富”。“和气生财”意在以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把有限的资源转化为财富,使人们得到优美的环境、富足的生活。“碳能融金”平台的经营理念是以普惠金融之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追求投资人、借款方、资金监管方、公众等多方的持续共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有力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业界专家告诉记者,实体企业通过碳资产质押进行融资,如果将资金用于技术升级和减排设备引进,达到大幅减排、更好保护环境的目的,那么作为出资人实际上也为减排和环保事业做了一份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碳能融金”的投资人不仅可通过平台获得一份理财收益,还自动成为环保的积极践行者;只要人人都养成环保意识,那么我们的天将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与会嘉宾合影
贯彻构建绿色金融体系要求,厦门企业先行先试
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接受新华社独家专访时表示,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对支持绿色产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金融需求持续扩大。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增加绿色金融供给,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和发挥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用的重要举措。
陈雨露表示,《指导意见》研究提出了很多创新性的融资工具和激励约束机制,其中包括发展碳交易市场和碳金融产品。我国已经宣布在2017年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在此基础上的碳金融业务将有助于大幅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和碳交易价格的有效性,并可为绿色企业提供一系列的融资工具。
陈雨露还指出,在我国的倡议下,绿色金融今年首次被纳入G20议程,并形成了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
贯彻各部委对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要求,“碳能融金”平台正合其时的推出和运营,体现了厦门民营企业在碳金融创新上的先行先试,展示了厦门这座美丽城市的创新实力和澎湃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