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约成功!生产线如期完成
节能降碳改造,
碳配额又得以足额清缴。”清远某
水泥企业负责人长舒一口气。
6月20日是广东省
碳排放配额年度履约的最后期限。去年,这家水泥企业暂时把碳配额卖给投资机构,从而获得了短期融资用以改造生产线。今年6月,该企业又赶在履约期前按约定的价格把碳配额回购用于履约。
这只是广东以
碳交易衍生金融产品盘活碳资产,促进企业
减排实现绿色升级的案例之一。合理配置碳资产,使企业顺利履约的同时能获得经济收益,极大地提升了企业参与
节能减排积极性。
广东省发改委气候处透露,截至6月20日,纳入广东省碳排放管理和交易的186家控排企业均按规定通过系统提交了配额,广东省2015年度碳排放配额履约圆满完成。“这说明企业减排责任意识显著提高,首年度控排企业整体履约率达98.9%,第二和第三个年度均达到100%”。
经过3年的试点建设,广东已发展为全国第一大,世界第三大碳交易
市场。与此前人们印象中的碳交易多为企业间交易或企业向政府“买碳”不同,我省近年积极探索绿色金融创新,开拓
碳金融产品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盘活碳资产提供了新的途径。
2017年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将启动运作,广东提出要打造国家级碳交易综合平台,大力发展碳金融,推动发展碳租赁、
碳基金、碳债券等产品。而碳交易的不断创新发展也有望成为广东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