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中国的
碳交易市场也被看作潜力巨大。据世行预测,2020年,全球碳交易总额有望达到3.5万亿美元,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
碳排放交易市场。
目前,中国正加快推进碳
排放权交易试点。截至2014年底,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
深圳和湖北7个碳排放交易试点均发布了地方碳交易管理办法,共纳入控排企业和单位1900多家,分配碳排放配额约12亿吨。
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GDP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能耗国家、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但能源效率极低。梅德文指出,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需要一个真正有效的,具有流动性和稳定性的
碳市场。
统一的碳市场建设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和作用不言而喻。梅德文强调,碳市场的核心原理就在于通过一个透明的、可预期的、真实的价格信号,来引导稀缺的碳资源配置。
引导碳资源配置这一目标可以通过行政手段、财税手段、市场机制来实现。梅德文指出,碳交易作为一种市场机制、金融手段,相对于行政手段和财税手段具有三大显著的特点:可以从总量上做到绝对
减排;能够通过透明的可预期的真实的价格信号,来引导稀缺的碳资源配置;能够做到在全社会层面,低成本、高效率的减排。
而这为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的“三去一降一补”起到重要促进作用。梅德文指出,因为有碳的约束,企业就会大力促进技术创新、设备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从而改变市场的供求。“环境交易市场间接地把环境作为一种定价,让企业支付其应该支付的环境成本。”
随着2017年中国开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不断临近,加速完善
碳金融体系建设也显得日益紧迫。然而减排承诺的兑现,很大程度上要仰仗碳金融的支持。专家指出,加速建立碳金融体系是当务之急。
碳金融是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分为碳直接金融和碳间接金融。碳直接金融也就是碳金融市场,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
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碳间接金融主要是指绿色信贷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
专家指出,在“十三五”时期,将碳金融市场与传统金融市场的信贷、证券等交易市场进一步融合,建立统一规范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形成市场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