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湖北代表团媒体开放日聚焦“生态长江”低碳建设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辜胜阻代表建言:在武汉建立
碳排放交易中心
在全国两会湖北代表团媒体开放日上,“湖北生态长江建设”吸引了60多家中外媒体150多名记者的共同聚焦。
今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江是中华民族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辜胜阻代表在谈到生态长江建设时说,长江的水资源安全已敲响警钟,亟需通过明方向、抓源头、改体制、建机制、严治理、强保障等举措。他建议,在长江流域发展绿色产业同时,结合供给侧改革“去产能”的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同时,建立统一的长江大保护协调委员会,打破行政壁垒,建立跨区域、跨省市的联防联控机制,实现有效监管。建立“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的机制,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原则分类治理,以法制化手段加强污染企业约束,探索在武汉建立碳排放交易中心。
早在2015年4月8日,长江
论坛分论坛——中国碳
市场创新与城市群发展论坛上,辜主席就提出过::“
碳市场是治理城市群中城市病的有效市场手段,通过“总量控制+市场激励”模式,不仅能够避免产业转移带来污染转移,同时还能有效降低社会
减排成本,充分调动企业主动减排的积极性。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将是实现“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支撑。”与会的各位专家也都共同呼吁“建议在武汉建设全国
碳金融中心,通过金融市场手段推进助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4月13日,国务院发布《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其中在“生态文明共建——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一章中明确提出“支持湖北碳
排放权交易中心建设”。 2014年、2015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建立湖北
碳交易所,为打造全国碳金融市场创造条件”。
中央先后在中部湖北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低碳城市、排污权交易等一系列围绕“两型社会”建设的试点、示范,为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谋划“中部绿色崛起”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而湖北作为中部唯一的碳市场,自2014年启动以来备受关注。经过快两年的运行,湖北碳市场总成交量、总成交额、日均成交量等市场指标一直稳居全球第二、中国第一。截至2016年上个月底,湖北碳市场总成交量2777万吨,交易总额6.6亿元,分别占全国成交总量57%和成交总额的45%;同时,湖北碳金融产品创新数量与规模始终保持全国第一,各类碳金融授信已达1000亿元。与此同时,碳市场的建立极大的调动了企业投资减排、主动减排的积极性。2015年,湖北138家企业排放总量为2.36亿吨,同比减少767万吨,排放量下降3.14%。据统计,碳交易启动后,共有50家控排企业共计投入47.7亿元用于
节能降碳,节能改造投资比2013年同比增长38%,部分控排企业通过碳交易直接获取减排收益近1.1亿元。湖北碳交易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总量控制交易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控制工业排放,降低社会平均减排成本,其市场机制下形成的碳金融市场为欠发达地区低碳发展、转型发展和生态补偿提供了充足的资金,进一步带动了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
可以说,湖北碳市场目前已经初具全国碳市场中心、全国碳定价中心和全国碳金融中心雏形。目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已将全国碳市场建设列为重大改革事项,国家发改委也计划在2017年建成全国统一的碳市场。省政府也将继续加大对湖北碳市场建设的全方位支持,计划组织设立碳金融投资基金,利用政府引导性资金加大对企业节能技改,绿色金融体系构建,碳金融产品创新研发等方面投入,通过碳市场发挥功能性调节作用,推动湖北传统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生态湖北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