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转型升级服务绿色发展
企业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储备,在业务拓展上,要扎根于所服务领域,提供有针对性的精细化服务,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共生”
“十三五”开局之年,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在2016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提出,不断提高环境管理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
市场化和信息化水平。
“这意味着我国环境治理不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进入了重视系统性、整体性解决方案的时期。”黄炜表示,“十三五”期间环境质量会有明显提升,但治理工作仍然任务重。这要求环保企业更注重运行管理,使环保项目稳定达标,对改善环境质量发挥真正作用。
同时,环保企业要开始探索全产业链综合治理,末端治理企业要眼光前移,注重源头控制和废物的综合利用。
从环境商会近年“两会”见面会的主题——“‘十三五’环保企业的责任与担当”,也可以看出环保企业正在更多地思考自身的转型升级。
许国栋建议,环保企业在“十三五”期间做好积累,特别是相关技术创新能力的储备。为了适应环境大建设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的要求,环保企业在业务拓展上不能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而是要扎根于所服务的领域,真正了解当地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精细化服务,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共生”。
他判断,从2020年开始,环保行业将需要真正的“好东西”,即优质优价的产品和服务,富含技术含量,体现专业性。行业也将因此开始真正向技术理性的回归。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技术创新也是环保企业公认的责任所在。黄炜在接受采访时提出,环保企业要把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不仅要研究先进技术,解决复杂的环境
问题;还要通过技术进步让装备、产品更经济适用。
王月淼也表示,要以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发展,企业还要创新业务模式、提升运营管理水平。
“期待建立行业创新机制、鼓励行业对话、加强院校和企业合作等。”薛涛认为,环保企业要注重生态合作,比如以投资见长的平台型公司应加强与技术型企业的合作。这种合作不是以吞并为主,而是立足于双方优势,各自发挥所长。
据预测,“十三五”期间,在环境综合服务方面,注重品牌、投资运营的大型国企将成为行业佼佼者;但在环保技术细分领域,以技术见长的私企、民企也将获得很大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