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领域中的中国非政府组织

2016-3-3 16:43 来源: 公共外交季刊 |作者: 张丽君

应对气候变化:未来发展应以能力为本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气候公共外交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步,中国气候变化的主张和立场在国际社会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肯定和赞扬,但中国的气候外交依然面临巨大压力。在未来的气候公共外交中,中国依然需要非政府组织在重大国际场合以民间的形式讲述中国的气候政策与行动,传播中国的国际气候合作和全球气候治理理念,促进中国与世界在气候变化领域的人文交流,但更需要非政府组织推动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从2014年利马气候大会和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的观点和承诺来看,气候援助将成为中国未来气候公共外交的一项重大举措,这对于非政府组织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2014年利马气候大会后,中国政府多次强调中国是个气候适应性脆弱的国家,对其他发展中国家遭受的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感同身受,中国要认真落实气候变化领域南南合作政策承诺,启动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不但向小岛屿国家、欠发达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非洲国家提供用于应对和缓解气候变化的资金、物资支持,帮助其培训人员,进行能力建设,设计符合其本土发展特点的解决方案,而且为遭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节能和可再生能源产品技术、建立天气预报预警系统和天气预报站台,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推广农业抗旱节水技术、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海平面上升监测技术等适应技术,以及协助建设适应气候变化基础设施项目。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中国政府又宣布将在发展中国家启动开展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及1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合作项目,继续推进清洁能源、防灾减灾、生态保护、气候适应型农业、低碳智慧型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国际合作。这些都为非政府组织今后在气候变化领域参与更多的公共外交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大量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经验表明,非政府组织参与政府海外援助,在与受援助国国民的日常接触中寻求认同,关注民生,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能起到更好的援助效果,非政府组织承担政府对外发展援助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树立负责任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而本土非政府组织“全球环境研究所”在东南亚、南亚地区的气候援助实践也证明通过非政府组织进行南南气候合作的优势,如果能有更多像“全球环境研究所”一样的民间政府组织,能将中国的南南气候合作从进一步拓展到小岛国、非洲联盟、最不发达国家进行农村沼气改造工程、污水处理、太阳能利用、风电等涉及气候变化领域的项目,可以以细节体现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行动中的身体力行和国际援助精神,会为中国的气候公共外交加分。

然而,对于中国非政府组织来说,参与中国南南气候合作和气候援助行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解振华曾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概括为四个方面:结合有关发展中国家的需求提供实物支持、做好培训交流和人力资源建设、建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和开展气候变化领域的知识共享、技术转让和人才流通。可以看出,中国气候公共外交中操作层面的任务和技术层面的任务在增加,未来涉及到任务可能是机器设备援助、仪器设备捐助、技术示范、技术合作、专家培训、资源调查、援建科研机构、联合研究等等。但是目前参与中国气候外交的非政府组织大多只是将组织目标限定在国际场合进行倡议和宣传,或与国际社会在气候变化领域进行人文交流,在气候变化领域进行技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和经验非常有限。

在未来,如何提升非政府组织参与中国气候公共外交的能力是非政府组织和政府都需要思考的问题。非政府组织应该考虑如何将自己的未来发展与国家的气候外交战略结合起来,而政府则需要考虑如何创新非政府组织发展的社会政策和体制环境,提高非政府组织合法性,突破资源瓶颈;如何改革非政府组织参与气候外交的外交体制,拓展非政府组织参与气候外交事务的范围和层次;如何为非政府组织与企业、气候问题科研机构、学界、媒体的合作搭建平台,提高非政府组织参与气候援助、国际环保技术合作、气候人文交流和气候传播的能力。

张丽君: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

123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