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际政治中外交主体多元化与外交对象社会化倾向的形成和全球气候治理模式从以国家为中心向多元中心的转变,如何提升气候变化领域的公共外交也成为各国政府不可回避的重要
问题。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公共外交维度日益明显,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目前的气候公共外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中国气候公共外交未来的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气候变化问题进入中国公共外交议程
气候变化最初只是一个仅在科学家圈子里讨论的环境问题,然而,由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全球性往往会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切身利益产生不同程度的深刻影响,所以在短短几十年间,气候变化就从科学问题演化成了世界舆论强烈关注的国际政治问题。随着气候变化问题国际政治化程度的加深,气候变化问题在国际政治中的两个外交维度也日益清晰:一是政府间外交的维度,气候变化问题包含着错综复杂的国家利益,涉及到全球既有财富、资源和权力的重新分配,也关系到各国未来能源发展和经济竞争力,对国际贸易和技术
市场的占领和在未来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于是围绕气候变化问题的政府间外交博弈不断上演,气候外交成为国家间争夺气候利益和分配气候权力的过程;二是公共外交的维度,气候变化涉及全球公益,日益紧迫的全球气候安全引起了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全球媒体、企业、跨国公司,甚至个人的强烈关注,他们从不同的方向对各国政府施加压力,警示气候变化的严重性和气候治理的紧迫性,提出进行全球气候治理的要求,由是气候外交也成为一个国际力量之间通过一定的渠道或媒介就气候变化问题进行沟通与交流以达成共识的过程。
对于中国而言,自1990年国际气候变化谈判进程正式启动以来就进行了全程参与,中国的气候变化立场和主张吸引了国际社会空前的关注,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角色和表现备受国际社会瞩目。但2009年以前中国气候外交的主要维度是政府间外交,中国有意识地开展气候公共外交始于2009 年。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认识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谈判中提高政府间外交能力和谈判技巧,通过政府间外交设定谈判议题、控制谈判议程,增强中国对国际气候制度的形成、发展和未来走向的影响力固然重要,但与国际社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进行交流与沟通,取得国际社会对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内政外交的理解与支持同样意义重大。
于是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公共外交行动变得十分明显:一方面是政府的努力,中国政府首次设立了新闻与交流中心,全面介绍中国政府各部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
政策、行动、努力和取得的成效以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与此同时,政府首脑、外交部门、经济部门、商业部门、能源部门、环保部门就中国的气候变化内政外交举办新闻发布会、发布
减排研究报告和白皮书,维护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的整体利益,对误解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舆论做出回应。另一方面是中国媒体、社会组织、企业对气候外交的积极参与。中国40余家新闻媒体的近百名记者、100多名企业界人士和20多个民间组织的100名左右的代表活跃于会场,初步形成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气候外交的格局。此后,中国政府不断强化气候公共外交,鼓励民间组织、媒体、学术机构、企业参与气候公共外交,不但改进了对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主张和立场的叙述方式,而且拓展了气候公共外交的手段,除了举行记者招待会、发布环境保护研究报告外,还增加了在气候变化大会上举行“中国角”、设立中国气候形象大使、资助气候治理学术项目、进行气候治理学术交流、推行气候变化援助战略等方式。在丰富多彩的中国气候公共外交活动中,中国非政府组织始终是亮点之一,在中国气候公共外交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