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入企业名单应公布
通知及附件下发后,地方政府部门开始部署落实工作。湖北省发改委气候处当天即联系专家等相关人士,于20日召开会议讨论落实工作。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该通知首先提出的
难题就是,如何确定控排单位名单,统计并核查排放数据。
武汉大学气候变化与能源研究中心主任齐绍洲表示,试点地区在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制度框架和经验积累上都有优势,而非试点地区从零开始,人才储备不足,企业基数大、交易意识薄弱,难度相对大一点。他建议,这些地区的政府和企业“越早行动越积极效果越好,越晚行动越被动,越容易吃亏”。
对于试点地区来说,纳入行业就是一个大难题。首先,那些国家纳入但试点未纳入的行业,其中的企业,在国家出台了管理办法和行业核算标准后,已经着手准备工作,例如
航空业已经开始了内部
碳盘查工作。
天津科技大学能源环境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振清建议,政府应尽快公布纳入
市场的企业名单,让企业尽早准备。一旦市场启动,就可以操作,而不会有过长的等待和熟悉时间,为国家
碳市场的顺利启动和健康运行打下基础。
七个试点中,湖北在这方面的工作量最大。因为其他试点的控排企业门槛低于或和通知的建议大致相当,控排企业几乎符合建议要求,而湖北年综合能源消费量6万吨标准煤的起征点和通知建议的1万吨相差甚远。要在短时间内摸清并核查众多企业庞大的基础数据,并计算分配配额,工作量大、任务重、时间紧。
对于试点纳入而国家未纳入的行业,孙振清建议保留这些企业,这样利于市场的完整性、一致性和
政策的严肃性。而且,2014年12月出台的《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下称“暂行办法”)中明确各地可以根据本地实际决定总量和纳入行业。
保留后,还可以由地方政府制定或者沿用此前配套的政策、配额分配办法以及惩罚机制等。当然,这些地方政策需要和国家政策进行对接,如惩罚力度、软环境建设等。
对于方法
问题,若有国家的,用国家的;没有国家,临时可以用地方的。比如航空业,国家出台了核算标准,上海的方法就不能用了。多个试点都有的行业,国家要出台统一的核算方法。
针对有地方特点的行业,在国家未出台统一办法前,可以采取地方自己的标准。暂行办法也提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本地实际,可制定并执行比全国统一的配额免费分配方法和标准更加严格的分配方法和标准”。
“无论试点还是非试点,2016年都是关键的一年,任务重时间紧。地方能否配合国家完成全国碳市场的启动工作,取决于当地政府部门和领导的决心、意志、推动力和领导力。”齐绍洲总结说。
文章标题:启动通知展全国碳市场框架 发改委大礼包分送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