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贴新能源汽车,国外策略大有不同
推广新能源汽车,国家给予支持或补贴没有错。因为一项新技术不可能一开始就非常完善,只有产品数量达到一定规模,积累一定经验后,技术才可能趋于成熟,补贴就是为了帮企业走过初始的艰难阶段。但如何补贴则是一门学问,发达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也有补贴
政策,和中国并不相同。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坚在《财新网》撰文指出,中国与美日德等汽车强国存在很大差异,中国是巨额财政资金补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生产和购买环节,美日德等国更重视补贴电动汽车产业链上游的研发环节,重视生产性价比高的新能源汽车,主要通过税收优惠促进
市场发育。
在他看来,美国加州根据
碳排放交易市场原理的交叉补贴政策更为公平有效。加州规定各汽车厂商在加州汽车销售总量中“零排放”车必须达到一定比例,达不到可向其他公司购买指标,新能源汽车公司特斯拉每年得到几亿美元补贴就来自这种交易。这种交叉补贴是汽车企业之间的交易,不影响政府税收。政府的职能是建立降低碳排放的交易平台,并进行监管。
企业间的碳排放交易帮助有助于特斯拉发展
他认为,加州的补贴制度在中国更有实用价值。一是它能更好地界定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把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产品类型、补贴方式等
问题交给市场;二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领域更为宽广,不仅有轿车还有大量的
公交车,进行
减排交易时,一台纯电动公交车可以相当于10辆—20辆纯电动小汽车,企业可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但为什么中国这种模式难以实现呢?答案或许是,这种补贴模式与政府关系很小,让一些政府部门显得“没有必要存在”了。
如此补贴,很可能会留下一个产能过剩的“新兴行业”
我国对新能源行业给予巨额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造成行业性产能过剩,并非没有前车之鉴,光伏行业即是典型代表。2008年金融危机后,光伏产业在政策激励下急速扩张,最终产能严重过剩,大量社会财富化为泡影,以至于曾有人哀叹,“政府开始支持哪个行业,那个行业就离死不远了”。
国内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国家补贴、地方支持甚至利用政策骗补上,都和过去的光伏产业有着惊人的相似。在产能上,新能源汽车也在急速扩张。2015年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7.23万辆,同比增长6倍;12月份产量飙升至9.98万辆。面对产能过剩的质疑,汽车协会连忙辟谣称,“没那么夸张”。但现在没事不代表未来没事,考虑到补贴政策依然持续,企业数量增加,新能源汽车产能出现过剩并非不可能。
更关键的是,新能源汽车能否成功推广,不由补贴政策决定,而是看消费者能否接受。至少目前看来,新能源汽车仍未被广泛认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汽车消费者白皮书》显示,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总体知晓比例仅有53.9%。连补贴政策都不清楚,有购买新能源汽车愿望的人有多少就可想而知了。
去年发改委新兴产业联盟秘书长陈东升曾表示,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将达到200万辆。我们不禁要问,如果企业还是为了补贴而生产,生产的净是质次价高的产品,当补贴停止,又有多少辆能卖出去呢?
结语:对于新兴行业,政府可以补贴,但简单粗暴的补贴往往适得其反,甚至会误导产业发展方向,让巨额补贴白白浪费。
文章来源:腾讯评论 出品 第3410期 本期责编 刘文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