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的现状以及2017年启动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愿景分析

2016-1-13 15:40 来源: 易碳家 |作者: 王科 魏一鸣

据了解,2017年我国将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全国范围内主要工业部门碳排放权交易将全面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能否带来工业部门碳减排成本的节约效应,这些成本节约效应有多大?通过碳排放配额在不同地区工业部门间的重新配置,能否进一步释放碳减排潜力,这些碳减排潜力又有多大?本文通过构建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测度是否存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下的碳减排机会成本差异,模拟分析“十三五”期间建立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带来的工业部门碳减排成本节约效应,为工业部门碳减排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依据,并为全国统一碳市场的机制设计提供参考建议。

2011年国务院发布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在我国开始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这标志着国家正式开始推进基于市场调节机制的碳减排行动。2014年底国家发改委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全国碳市场的顶层设计框架也逐渐清晰。

2011年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湖北、深圳七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至2014年6月,七个试点市场全部启动。截至2015年12月,七个试点市场共纳入企事业单位2000多家,年发放配额总量约12亿吨CO2,累计排放配额交易量超过4000万吨,累计成交金额超过10亿元,市场价格在12元-130元/吨CO2间波动。

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前,中国明确提出计划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全国性碳市场在2017年推出后,将涵盖近1万家企业,覆盖31个省区市的6个工业部门(电力钢铁水泥化工有色石化),并将覆盖每年约40-45亿吨的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量的近50%。届时,中国的碳市场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

文章节选:《“十三五”碳排放权交易对工业部门减排成本的影响》报告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