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
碳排放交易
市场起步较晚,尤其是总量控制与交易机制下的强制碳排放交易市场尚未建立。在世界经济低碳发展的大背景下,稳步发展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对内有利于促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和完善环境
政策体系,对外有利于我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和适应国际
碳金融竞争。
因此,如何借鉴国际经验并从国情出发,稳步推进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发展,是目前一个现实而迫切的
问题。
从国际经验看,发展碳排放交易市场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尽管我国近几年在政策层面上十分重视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设,实践层面上众多区域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也在不断建立和启动当中,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发展前景广阔。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仍存在诸多问题。
碳排放交易市场规模偏小
近年来,全国各地出现建设环境交易所的热潮,但很大程度上是地方政府出于政绩考核的需要。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基本国策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将区域性的环境容量资源价值化和市场化是体现地方政府绩效的一项重要措施和手段。但从碳排放交易市场的长远发展看,我国区域性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布局过于分散,从而形成过于狭小的市场规模,给统一监管造成一定困难。同时,碳排放交易平台设置过多也会导致职能重叠、社会资源浪费和社会经济成本增加,进一步影响到全国碳排放交易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碳排放交易市场不活跃
从国外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的经验看,碳排放交易市场分割过细会导致开展碳
排放权交易的直接驱动力不够,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活跃度低。在我国各地相继建立环境交易所的繁荣背后,碳排放权的实际市场交易却十分冷清,我国成立的大部分环境交易所都面临市场交易量较少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将强制性的
减排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我国目前并没有相关政策对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加以强制约束,市场中的交易对象大多是自愿减排项目O 目前,企业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实现减排的目标基本上属于自觉自愿行为,国内碳排放权的购买者仅为少数愿意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或个人,大部分企业缺乏这样的自觉性。因此,现阶段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活跃度非常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