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参加”——近200个国家,这次“一个都不少”。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轨迹上,达成这样的“全家福”可实在是不容易。之前诸如《京都议定书》等,总是有关键国家缺席。而这次,人全在,都同意。这在全球治理中是罕见的局面。
“搭桥梁”——《巴黎协定》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搭起了一座由共识垒砌的桥梁。全球气候谈判多年来的最最难点,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谈不拢。也难怪,大家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屁股决定大脑,各有各的核心利益。而经过“玩儿命谈”,特别是中美的积极作为——最大的发达国家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带头谈出了共识,这份《巴黎协定》在核心目标、基本原则上形成了最大共识。
“各担责”——《巴黎协定》比较好地兼顾了各方利益诉求,体现在各国各自承担责任。不仅确立了“国家自主贡献”的主基调,而且在若干个争吵多年的关键
问题上,确定了各自的责任。发达国家今后要“多出钱”,以千亿美元量级的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而后者今后也得“多出力”,更主动地落实低碳发展。
“待完善”——历史性的一步,并不意味着十全十美。《巴黎协定》当然也留下了一些未解的
难题。各国今后承担了各自的国际
减排义务后,怎么核查落实情况?在申报与核查中怎么体现对各国主权的尊重?怎么监督发达国家“多出钱”?怎么鼓励发展中国家“多出力”?有待完善之处,意味着刚在巴黎松了一口气的谈判代表们,来年仍然闲不住,继续“玩儿命谈”是他们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