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气候大会博弈激烈 中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2015-12-9 00:07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巴黎大会:呼唤有效的全球治理


1994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称“《公约》”)生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从1995年开始,联合国每年都会举行一次气候大会,主要就《公约》执行情况做总结,通过决议确定规则以及就新的承诺进行谈判。

自此,世界各国为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已经进行了长达20年余年的谈判。然而,作为全球气候治理的核心机制,国际气候谈判可谓一波三折,进展缓慢。

在历次气候大会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分歧,是阻碍广泛协议达成的主要矛盾所在。由于发展阶段的不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究竟应该如何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上难以达成共识。在这一问题上,是不分发展阶段都应遵守同样的义务来减排和提供融资,还是坚持各国需按照历史责任和目前发展水平,承担不同义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立场截然不同。

此次巴黎大会就旨在完成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的“未竟之业”,6年前哥本哈根会议未能就2012年后的全球减排安排达成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巴黎大会的首要目标是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并适用于各方”的全球减排新协议,将确定2020年后国际社会如何分担责任。敦促发达国家履行在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上的承诺,即2020年前每年共筹集1000亿美元用于应对气候变化。

因此,巴黎大会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的重要节点,各缔约方十分关切。据新华社消息,在大会开幕前,超过160个国家提交了自主贡献文件(INDC),这是第一次有这么多国家都提交了报告,提交报告的国家碳排放量达到全球碳排放的90%。

但博弈仍将激烈进行,巴黎协议的成功仍面临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分歧、资金技术支持、协议的法律效力等种种挑战。

这些挑战将如何被克服?谁又能引导议题打破谈判僵局?作为世界第一大排放国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历史性地站到了这一舞台的中央。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