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考验防洪能力
数据显示,近50年,特别是1980年以来我国各大江河的实测径流量多呈下降趋势,气候变化造成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
问题更加突出,局部地区的强降雨、高温干旱以及超强台风等极端灾害出现的频率和强度显著上升。气候变化及其导致的水旱灾害风险增加,给水利水电工程及水资源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对我国的供水安全、防洪安全、水生态环境安全造成了多方面影响。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考验水利工程的水资源管理水平。三峡库区未来气候变化的预估报告显示,2050年前,该地区逐月降水在7月至11月总体呈减少趋势,尤其是秋季月份的降水减少较为明显,而冬季和春季的降水有增加趋势。对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地区的气候预测表明,未来东线工程和中线工程水源区的温度和降水均呈增加趋势,汛期长江下游径流量将增加,同时一年中各月径流量的分布或也将较往年有所波动。“当三峡水库蓄水与南水北调同时进行时,要防止枯水年中下游航运及生态环境受到影响,以及入海径流的锐减可能导致的海水入侵与风暴潮灾害的加剧。”陈鲜艳说。
水利工程的防洪安全同样不容忽视。黄河流域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具有防洪、排沙、供水、发电等多重功能。通过对多种气候变化情境下黄河流域年降水模拟的结果显示,该流域降水量有波动上升趋势,但年降水变化波动较大,变化较为复杂。冬季气温的升高导致黄河凌汛期开河日提前,封河日期逐年延后,而气温冷暖异常波动,极易形成较大的凌峰,增加黄河上游水利水电工程防洪的风险。此外,气候变化使黄河流域降水趋于集中,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概率增加,也增大了防汛难度。
据记者了解,虽然重大工程在前期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已经根据相关技术标准考虑到了多种风险要素,但随着工程设计建造年代逐渐久远,气候变化给这些重大工程的技术标准等带来了新的挑战。对水利工程而言,气候变化引起流域降雨和径流的变化,将影响流域的设计暴雨和设计洪水,进而影响水利工程防洪的设计标准。在极端强降水频率、强度增加的背景下,水利工程普遍存在着原有防洪标准偏低的问题。“如何在成本可控前提下提高新建水利工程的防洪标准,提高现有重大水利工程防洪能力,是一个亟须关注和研究的问题。”陈鲜艳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