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气候大会的棘手挑战
第21届联合国[微博]气候变化大会(COP21)将于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巴黎召开。195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签约国及相关非政府组织、企业和科学家将出席。许多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将赴巴黎与会,预计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出席会议。这是继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努力十分关键的一次会议,各国有较高期待,同时会议挑战棘手,重大分歧依存。
巴黎会议的核心简而言之是抑制或控制碳排放,即完成哥本哈根大会提出的目标,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后,达成一项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具有约束力的多边协定,确保地球升温不超过工业革命前2摄氏度。
巴黎会议想做的,其实2009年底那次备受瞩目和争议的哥本哈根会议都已涉及。事实上《哥本哈根协议》维护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CBDR),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
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做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难点
问题达成共识。这其中,中国和美国发挥了重要作用。只是哥本哈根会议没有如欧洲国家所愿,强迫中国接受减排目标。
2015年6月30日,中国正式公布《中国国家自主贡献预案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INDC),明确了中国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确定203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等新目标。中国减排目标力度大、科学务实。若以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实现上述目标需投入41万亿元人民币(6.3715, -0.0035, -0.05%)。
2015年3月,美国政府在自愿减排计划中承诺,到2025年,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温室气体26%到28%。该计划系奥巴马2014年11月访华时发表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的后续行动。欧盟减排目标是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40%,同时将可再生能源比例提高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