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研究思路
长久以来,关于中国森林碳储量的研究有很多,但传统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利用森林清查资料估算我国森林碳储量的现状,或者是过去几十年的变化(主要是生物量方面)上。
“我们的研究团队在过去的近20年中开展了大量的这类研究,但对未来森林碳储量的预测研究很少涉及。”方精云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而他们最新研究的很大价值在于对中国森林
碳汇未来固碳潜力的预测和挖掘。
早在2010年,方精云的研究团队就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一项类似的研究成果。他们利用我国36种主要森林类型的生物量密度与林龄之间的关系,结合我国林业发展规划目标,预测了我国森林到2050年的生物量碳储量变化。
“但是,当时的方法由于没有考虑到森林自然死亡以及砍伐等一些干扰对森林生物量碳储量的影响,估算的结果偏大。”方精云坦言,“这次我们采用了新的林级—面积转移矩阵,考虑了森林自然死亡和砍伐的影响,因此,比以前的研究有所改进。”
最新发布的模型显示,中国森林的总生物量碳储量将从2005年的64.3亿吨增加到2050年的99.7亿吨,增长了55.2%。
也就是说,在2005年到2050年的45年间,我国森林将累积吸收大气中35.5亿吨碳(相当于130.3亿吨二氧化碳),“这表明我国森林至少到2050年依然是一个稳定且显著的生物量碳汇”。
“这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一种研究的新思路。”胡会峰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通过这项研究,我们不仅知道了我国森林碳储量的过去和现在,也知道了未来的变化趋势,其意义无疑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