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主决定贡献INDC: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功夫”

2015-7-6 22:53 来源: 财新网

念好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字诀”


一、念好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字诀”

到2030年的四大量化行动目标无疑是这套功夫中的最见真章的招式,尽管众人所期望的“绝世武功”——2030年峰值水平的绝对量目标,并未出现,有点“密云不雨”的意味,但功夫历来讲究“亢必有悔”,留有回旋的余地是可以理解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出台过真正意义上的峰值政策,峰值都是事后观察到的,毕竟谁也无法准确预测未来15年发生的事情,所谓步有虚实,可退可进。

(1)经济和碳排放每年脱钩4%。四大招式中的先手是大幅提升经济效率,是既有政策套路的延续。按照文件中2005-2030年下降60%-65%的目标,中国碳强度下降率将连续25年保持年均3.6%-4.1%,如同改革开放创下的经济奇迹,这一提质增效的速度在当今世界上绝无仅有。而且按照中国特色,这一目标往往以高线执行,一般都提前超额完成,比如“十二五”就有可能比既定目标超2个百分点、至2020年则可能超45%的上线。我国201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33.8%,即年均下降4.5%,降幅总体上比美国(2005年以来3.0%、1990年以来2.3%或1970年以来2.4%)、欧盟(2005年以来2.6%或1990年以来2.3%)、欧洲(2005年以来2.6%、1990年以来2.0%或1970年以来2.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2005年以来2.1%、1990年以来1.7%或1970年以来2.0%)以及全球平均(2005年以来0.3%、1990年以来0.8%或1970年以来1.0%)都要大得多。根据经合组织长期经济预测分析,美国如果能实现2025年相比于2005年温室气体下降26%-28%,那么2005-2025年年均下降率约为3.5%-3.6%,而欧盟如果能实现2030年相比于1990年温室气体下降40%,那么2005-2030年年均下降率约为3.2%,中国未来三个“五年计划”年均下降幅度预期约4%左右,比前两者力度都大。但这个问题也要辩证来看,中国当前的碳强度约为欧盟的7倍、美国的5倍、全球平均的3倍,下降空间确实很大,所以此招式虽然凌厉,但只是其中一招,仍要直面效率差距问题。

(2)全国人民每人1吨非化石能源。能源是排放的牛鼻子,真正一招致胜的还是能源革命,能源消费总量和结构就是任督二脉。总量终归是硬约束,计划色彩过于明显,真正的命门还在结构,如果到2030年中国能源消费增速降至2-3%、总量控制在65亿吨标煤,那么按照文件目标占比20%的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就将达到13亿吨标煤。中国2005年和2014年非化石能源比重分别为7.4%和11.2%,消费量分别为1.9和4.8亿吨标煤,这意味着未来中国非化石能源发展连续25年保持年均8%左右的增速才能满足此需求,非化石能源增量预计将占全球增量总和的1/3以上。至2030年每年非化石电力大致需新增2500亿千瓦时左右(每年新增装机容量约6千万千瓦),其中核能新增装机容量约2亿千瓦(约220个反应堆,年均14个,相当于每年全国超过1/3的省各1个)、太阳能新增装机容量约3亿千瓦(约1.7万个光伏电站,年均1100个,相当于每年全国超过1/3的县各1个)、风电新增装机容量约4亿千瓦(约22万台风机,年均14000台,相当于每年全国超过1/3的乡镇各1个)。此招式排山倒海,2030年电力价格将有可能因此上升17%至23%,所以要考虑提前通过补贴和税收减免、价格机制改革、市场化等手段释放红利逐步对冲该风险。

(3)每年种树种满1个北京。最直接和朴素的招式就是增加森林碳汇,加快恢复受到破坏的生态和环境。中国是目前少数提出量化碳汇目标的国家,2014年森林蓄积量相比于2005年增加了21.9亿立方米,森林面积增加了2160万公顷,相当于13个北京市或接近1个英国的国土面积。到2030年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上述数据都将翻一番,森林碳储量将增加25.5亿吨。据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测算,该举措协同的生态效应也十分显著,年涵养水源将达到约1200亿立方米,年固土量约为70亿立方米,年滞尘约12亿吨,年吸收污染物8000万吨。根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主要结果,目前中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分别位居世界第5位和第6位,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但森林覆盖率仍远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7,森林每公顷蓄积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9%,木材对外依存度接近50%。中国上一阶段完成碳汇目标的进度超出预想,未来会遇到有限的土地和自然资源的制约,需要通过更精细化的管理较大幅度提升单位面积的综合生态服务能力,并充分利用边际性土地。

(4)“十五五”出现峰值或可期许。应该说,通过上述三大支撑功夫,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是果而不是因。但峰值可能以波动的形式反复出现,这也是在工业化国家中普遍观察到的现象。从工业化国家的历史看,发达国家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红标模式,以美加澳为代表,人均排放峰值在15吨以上,排放总量峰值一般出现在2005年以后,且以不稳定总量峰值为主,共4个国家;黄标模式,以德英比为代表,人均排放峰值在10吨以上,排放总量峰值一般自然出现在1970年代,且以稳定总量峰值为主,共8个国家;蓝标模式,以日意西为代表,人均排放峰值在10吨以下,排放总量峰值一般出现在2005年以后,且以不稳定总量峰值为主,共12个国家。如果以经济发展水平作为衡量标准,根据经合组织对全球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测,可以预见到中国如果参照红标模式发展,碳排放峰值到达时间大约在2040年;如果参照黄标模式发展,碳排放峰值将可能出现在2025年之前;如果参照蓝标模式发展,碳排放峰值将可能出现在2035年左右,虽然时间晚于黄标模式,但排放水平将更低。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红标模式是应该坚决避免的,而如果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能够结合黄标模式和蓝标模式(黄色+蓝色=绿色),利用后发优势和技术溢出效应,争取实现比黄标模式峰值更低、比蓝标模式峰值更早的新型模式,那本身将就是一种进步和对全球的贡献。中国当前走的是分阶段、分区域、分行业的渐进式改革路子,其中“十一五”时期的排放增量约为20亿吨,“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的增量有可能分别控制在15和10亿吨以内,增量逐个五年计划下降一个台阶,最终稳步达到峰值。预计2030年左右中国二氧化碳达到峰值时人均GDP水平约为1万美元(2005年不变价),而美国和欧盟达到峰值时的人均水平已经分别超过4万美元和2万美元(2005年不变价),届时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约为8.6吨左右,而美国、德国和英国达峰时的人均水平超过19.5吨、14.1吨和11.3吨,可以说中国通过努力将实现比发达国家阶段更早、水平更低的排放峰值,真正走上新型的、可持续的绿标模式。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