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露是一个国际大趋势,国际上已经有20个证券交易所强制性要求上市公司披露信息,而且这个披露必须要有实质性,不能说讲几句概念性的话就可以,你必须要把你所投资的项目,排放多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今年是多少,明年有没有减排。你在减排方面投资了多少,把比较详实的定量化的数据披露出来。”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在贵州省政府金融办承办的“绿色金融与绿色经济发展高峰会议”上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
应该强制性要求信息披露
到目前为止,只有20%几的上市公司做了一定程度的披露,还没有很详细定量化的披露。从这个角度来说,应该有强制性的要求,使得资本
市场可以获得充分的关于企业环境表现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判断。有很多投资者想投绿色企业,但是没有信息。有了信息之后,投资者可以把绿色企业挑出来,更多的资金支持绿色企业,使得这些企业的市值、市盈率可以上升,降低融资成本。信息披露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让更多的资金可以投向绿色产业的一个基础性的工作。
《绿色金融贵阳共识》表明,在未来五年中,中国绿色产业的年投资需求在2万亿人民币以上,而财政资源只能满足10%-15%绿色投资需求,大量绿色投资必须来源于社会资本。因此,通过发展绿色金融来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绿色产业是必然的选择。
马骏分析指出,政府主导未必是政府资金的主导。规则制订就是政府要发挥的作用。具体来讲就是绿色债券为例,如果说政府不出面来对绿色债券进行分类的话,什么人发行的债券都把自己称之为绿色的,这对市场来说就是非常混乱的信息。当然其他国家也有一些民间的金融机构搞成一个协会来共同达成一个协议,制订这样一个规则也可以做。但是花的时间比较长,交易成本比较高。政府如果说可以在规则制订方面可以发挥作用,可以降低协调成本。
另外一点,就是关于政府提供激励机制的作用。马骏认为,激励机制可以是财政的,比如财政贴息,财政提供一个对“绿色”的担保,但是未毕一定要政府掏钱。比如,政府过去在审批战略的时候,有一些时间是比较长的,降低审批难度可以让绿色项目通过比较快,这未必需要钱,但这也是对绿色项目进行支持。